让格物致知精神照亮前路
《礼记·大学》里这样说:“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诚哉斯言,古今中外无数大家坚持用格物致知精神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终攀到顶峰。因此,我们要弘扬格物致知精神,让它为我们照亮前路。
“格物”是“致知”的前提,只有俯下身子去“格”,踏实肯干,才会“致知”。华佗博览医书,广搜药方,勤于钻研,多方面接触病例,积累临床经验,善于总结,终成芳名千古传的一代名医;明朝宋应星回归乡间,从劳动中获取经验,终著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观之,伟大的学问来自于对事物的探察钻研,“致知”在于“格物”,已成为必然的道理。
“格物”的精髓在于“格”,“格”绝不是“看”、“赏”,不是消极甚至略显愚昧地空看,而是积极地观察,坚持实践,刻苦钻研。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深谙“格物”的重要性,他要“格”的是院子里的竹子。他面对竹子硬想七天,遗憾的是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便是他本应去“格”物,却成了“格”心,也就是脱离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将“致知”的希望寄托于内心情感的生发上。空看空想不是真正的“格物”,这种“格物”是无法让我们真正“致知”的。我们绝不能重蹈王阳明的覆辙,而是要真正地去“格物”,积极地观察、钻研。
“致知”只是我们求知道路上的一个小阶梯,“知至”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必须为之奋斗,笃行不息。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秉持着格物致知精神,他在采访中说“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他不满足于杂交优势的发现,不安逸于现有实验成果,不贪恋“致知”带来的满足感。他在功名利禄的迷雾中睁开双眼,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兀兀穷年,让杂交水稻从三系到二系再到一系。他将“致知”推广到“知至”,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致知”到“知至”,才算是让“格物”的效用发挥到极致。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历史的车轮奔腾不息,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滞。处于青春时期的我们,不仅要为个人之前途而前行,更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行,格物致知精神便是那道光,能够照亮我们伟大征程上的漫漫前路。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就让我们坚定格物致知精神,不断前进吧!
士必要弘毅,任重而道远
《晋书》中的“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异曲同工之妙。远大的志向 为我们指引前路,坚定的意志助我们达到彼岸。吾辈青年应树鸿鹄之志,迈坚毅步伐。
远大的志向让我们不再迷茫,它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志向如同天上星,地上标,海上灯,让我们对前方充满希望。“如果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那么哪个方向都是逆风。”塔木德的话发人深省。纵观历史,生于有志亡于无志的事例比比皆是。吴王夫差曾经立志,危机四伏中他也不曾动摇,*父之仇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为了实现为父复仇之志,他失职勤政,富国强兵,一举破越。可是,实现志向的夫差没了方向,贪图享乐。吴国在无志的氤氲中衰落,而勾践在复国之志中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国军的失志勤政与无志放纵,造就了两国间的起起落落。如果夫差能够坚持失志治国,那还会有勾践卷土从来复仇的胜利吗?新时代青年应以史为镜,树立远大志向,规划人生道路。
坚定的意志使我们心怀信念实现志向,不会落得半途而废的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中蕴藏着坚定意志的奥秘。 夸父与日逐走,纵然道竭而死,仍怀坚强意志,杖化邓林是他对意志坚定地追逐;精卫矢志复仇,于滔天海浪中衔木石以湮灭沧海,纵然力量渺小,仍有坚强意志周而复始地践行;刑天不屈抗争,誓与天帝血战到底,纵然身死仍以坚强意志操于戚以舞,勇猛伶俐是他内心坚定意志的呐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信念,成为今天意志坚定的代名词。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吾辈青年也要怀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定意志,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吾辈青年,都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的执着, 坚定不移意志坚定;都要有“一片忠心图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坚定,为民族复兴树立志向。冀已尘雾之微补益山海,明烛暗光增辉岁月。让我们化为大江中的一滴水,争做时代弄潮儿。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道远,吾辈青年要树立鸿鹄之志,迈坚定步伐,将自己汇入时代洪涌,助力中国实现百川东流之气象。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正是秉承了孔夫子对'恕'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哉斯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学习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对他人多一份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收获真诚。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如此,正是因为有一份恕心,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有了社会的一片安宁,火遍全网的二舅凭一份恕心,一笑泯恩仇,活的清静且快乐,同时也治愈了许多当代青年的精神焦虑。为国也是如此,20世纪初,被列强霸凌,肆意抢夺*戮的中国,在21世纪站起来了,中国选择了'恕',没有在强大之际去报复他国,而是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发展民生,这正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润泽而成的大国风范。倘若失去了这份恕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比如唐山打人事件,因为一点小纠纷大打出手,影响恶劣。由此可见,我们应恕人恕己,方得清净。
其恕乎,己所欲者,慎施于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魏晋换代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推荐好友嵇康出林做官,嵇康坚辞不受,并写下洋洋洒洒上千言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写道:“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诚哉斯言,即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嵇康一番话,生动诠释了“己所欲者,慎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更高境界。不止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他人,更不要拿自己所喜爱而别人不感兴趣的东西硬塞给他人。大千世界,有人偏爱热闹,有人性恬寡淡,不要拿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故君子务本,己所欲者,慎施于人。
其恕乎,但行好事,不渡他人,但承仁心,渡己渡人。古语有云:“以恕己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有一颗反求诸己的仁爱之心,理智便能始终存在,漫漫人生路也能走得顺心且正确。女医生李晓沛为更好地了解病患感受,给自己做胃镜体验不适感,这是一种感同身受,为人着想的同理心,这是一位医生反求诸己后更加深刻地体会他人之所不欲,从而慎重地工作,减轻其所不欲。这便是'恕'所需的仁爱之心。
余秋雨曾落墨:“天下最大的烈火,总是由小的草梗点燃。”我们每个人都可秉承着马克•吐温的紫罗兰留香于脚踝的一份宽恕,有廉蔺二人对对方的一份理解,有张桂梅怀着的一份赤诚的善意,不愿让他人复受己所不欲,便可成就一片兼相爱而治,美美与共的天下。
儒家思想何以流传千年仍欣欣向荣?于今日青年恕行终身之秉承可见一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来自圣贤老子的谆谆教导。诚哉斯言,知人使我们聪慧睿智,自知使我们见识明达。唯有集知人、自知于一身,方能明辨是非,不为外物所扰。
明辨善恶美丑,要有看清他人的慧眼。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不可被外表所迷惑,只有直击深处的灵魂,方能见人格本色。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成就“贞观之治”;汉高祖刘邦发现并挖掘张良、萧何、韩信等经天纬地之才,为己所用,终取天下。清代学者魏源曾说:“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由此观之,善于用人要求君主知人之短,用人之长。揆诸现实,知人亦可以提升自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做老师,只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理智地知人让我们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不因他人温文尔雅的举止而盲目亲近,也不因他人平凡普通的外表而武断排斥,懂得认清别人的优缺点,便迈出了通往见识透彻明达的第一步。
人心是世界上最难猜的,我们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可以创造艺术和美,可以参透人心佛性,却往往不能有自知之明。了解自我,看似简单,实则艰难。
获得明达见识,就要理性自知,这是在“知人”后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敏锐的目光、理智的头脑和直面事实的勇气。宋朝诗人柳永,热心仕途却连遭打击,在重新审视自己后,意识到自己的天地不在庙堂,而在民间,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吟风弄月,流连于舞榭歌台,将宋词的温柔旖旎推向极处,作品流传千古,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大家。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流行贾平凹式的粗犷不羁和余秋雨式的“文化苦旅”。汪曾祺这位京派老散文家没有随波逐流,他理智分析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以自己的小叙事,独树一帜。他娓娓道来的清新文风,温暖了代代读者。他们之所以取得显赫的成就,源于自知,洞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弥补短板,将天赋发挥到极致,最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冰心在《春水》中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反观当下,人们评价自我时,往往陷入情感的迷雾,摇曳在社会导向和他人期许的风中。多少悲剧,源于人类不能自知。
生于新世纪之初的吾辈青年,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正确知人,理性自知,做明达睿智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