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别号东坡居士,诗词、文章、书法俱佳,可谓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也不单单是宋代,钱锺书称“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使得苏东坡的豪放与达观愈发受到现代人追捧,甚至有“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的说法。他的许多经典名句都广为流传,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作被选入课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词句亦脍炙人口。
除了自身具有极高的文学修为,苏轼在奖掖后进方面也不遗余力,如同他的老师欧阳修当年提携他一般。苏轼曾得意地夸自己“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这四位被后世称为“苏门四学士”,均是成就极高的名士,其中黄庭坚在世时即与苏轼并称“苏黄”,后又一齐列为“宋四家”。秦观在苏门四学士中与苏轼相识最晚,早年长期游离于一流的文化圈子之外,但世人皆知“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叶梦得《避暑录话》)。师生友朋之间有所偏爱本是寻常事,但入门最迟的秦观在苏轼心中的位置越过了其他年少时即追随老师的弟子,这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中紫鹃说林黛玉待她“比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俗语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苏轼与秦观亦师亦友,彼此间别有一种相知相契。
其实苏门四学士只有秦观算是大器晚成,余下三人均是少年得志。黄庭坚和晁补之二十出头即考中进士,张耒27岁及第,秦观直到30岁才去应试,本以为如探囊取物,谁曾想却名落孙山。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刻,苏轼的安慰和鼓励无疑是对少游重要的支持。这位应考赴京途中在徐州拜见的、高似“天上麒麟”的名士大家不但对自己百般安慰,还积极为他奔走引荐,寻求机遇。获悉秦观应试不中,苏轼深知一向自视甚高的少游心中有多少失望与痛切,在书信中安慰他“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尔”,进而又细细询问他的饮食起居,叮嘱他“惟万万自爱而已”。一方面,苏轼亲自向文章大家王安石举荐秦观,说他是“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这样才华出众又人品贵重的人,怎能不使其“增重于世”呢?另一方面,苏轼还游说其他圈内同人向王安石引荐少游:“秦太虚维扬胜士,固知公喜之,无乃亦可令荆公一见之欤?”(《答李琮书》)正是苏轼不遗余力地推荐和宣传,使得秦观逐渐进入了主流视野,用现代术语说是获得了良好的同行评议,进入了核心的行业领域,成了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