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非“三打白骨精”莫属。连小学语文课本都入选了,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为何其影响力这么广?笔者想,除了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折射出了五种极具代表性的人性。
“三打白骨精”,重在“三”,次在“打”。我们先从这两点上来看故事。
“一打少妇”。
唐僧饿了,悟空无处化斋,只得去山顶摘桃。而白骨精趁机变作一美貌少妇,以给丈夫送饭为名,愿将饭食斋僧。
悟空回来,一眼认出她是妖精,一棒打“死”了。妖精却使个“解尸法”,真身化作一溜烟逃了,留下一具假尸首。
唐僧念了一遍紧箍咒后,饶了悟空。
“二打老妇”。
妖精见识了大圣的手段,仍不甘心,又摇身变作一个八旬老妇人,拄着一根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悟空认得她还是个妖精,举棒又打。妖精的真身又逃了,仍留下一具假尸首。
这一次,唐僧把紧箍咒足足念了二十遍,要赶悟空走人了。悟空要师父把自己头上的禁箍儿给去了,可是唐僧不会念什么松箍儿咒,只得答应再饶他一次。
“三打老翁”。
妖精明白,一旦让唐僧过了这白虎岭,就不属自己的地盘管了。于是,她急急又变做一个老公公,拄着龙头拐,口诵佛经,颤巍巍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