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由中国古生物学家研究的浙江省缙云县恐龙化石,已经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Jinyunpelta sinensis),并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这是中国这个古生物化石出土大国的又一项伟大杰作。
仔细观察中国缙云甲龙的拉丁文学名(Jinyunpelta sinensis),不难发现中国汉语拼音jiangyun。拉丁文名字中出现了中国元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缙云甲龙复原和骨架(水印)
现在国际上统一使用拉丁文的“双名法”或“三名法”来为生物命名,如果没有相应的拉丁文,则要对生物的母语进行拉丁化处理,这种方式最早起源于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当时的林奈考虑到此前生物命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标准,致使不同国家的学者研究交流起来非常困难的问题,决定采用当时欧洲最为流行,并且在历史上变化较少的拉丁文作为统一的生物和古生物命名文字,为了防止特点或外形相近的物种之间出现名字混淆的情况,还规定了属名 种名的“双名法”,其中位于前面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位于后面的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两个单词都采用斜体书写。以前面提到的中国缙云甲龙为例,前面大写的Jinyunpelta为属名,后面小写sinensis为种名,合在一起的意思为缙云甲龙中国种。后来,随着被发现和命名的物种逐渐增多,双名法又晋升为三名法(属名 种名 亚种名)例如,大家熟知的西伯利亚虎,拉丁学名为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字面意思为豹属虎种西伯利亚亚种。
林奈(网络图)
此外,生物的学名还必须遵循以下硬性原则。
第一、在同一系统内不重复的原则,也就是说给一个新物种起的名字,不能是其他物种正在使用的名字,否则将视为无效。例如,美国的古生物学家科普曾经将一具恐龙化石命名为Laelaps(暴风龙),但后来发现Laelaps这个拉丁词语已经被同样属于动物系统的一种虫子所拥有了,所以暴风龙的名字就被废除,从而改叫伤龙(Dryptosaurus)了。
伤龙复原(维基)
第二、每种生物都只能有一个拉丁文学名,新命名的生物必须是以前没被命名过的,如果一个物种出现两个学名,时间较晚的一个将被废除。还是以恐龙为例,马什当年发现的雷龙,曾一度被认为和更早时候发现的迷惑龙是同种动物,从而成了无效名(现在已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