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既像是诗人以独白的方式述说着爱情故事,又像是独居女子在凭阑凝望时对爱情的痴想,只是一个美满一个爱而不得罢了。西晋开国元勋贾充,有一个幕僚韩寿,年轻俊美,有一次在府中议事时被贾充的小女儿在帘后窥见,贾女顿生倾慕,一来二去韩寿便与贾女私下来往,贾女还将皇上御赐于贾充的异域奇香赠予韩寿,后为贾充发现,贾充看两个人情投意合,还挺般配,便将女儿嫁给韩寿了。三国时期曹魏东阿王曹植,很喜欢甄宓,便求之于曹操,曹操却将其许给了曹丕。曹丕篡汉后,立甄宓为皇后,久而久之,又生嫌隙,遂将其赐死,还将甄宓生前使用的玉枕赠予曹植。曹植离开京都前往自己的封地,路过洛水,梦见已故的甄宓。甄宓对他说道,“我本托心君王(指曹植),其心不遂。此枕乃我少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指曹丕),今与君王。”曹植醒后,惆怅不已,遂作《洛神赋》以记之。
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就像是诗人在告诉这位独居女子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既能令你快乐,又能令你痛苦,你是否还愿意这般痴痴傻傻地等它呢?像是质问,像是劝勉,于是在最后,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奇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世间痴情的人啊,千万不要让向往美好爱情的春心,同百花竞相盛放,因为那一寸寸萌动的思念,最终也只会如蜡炬成灰、香销成烬那般,焚为灰烬,化为死寂。诗人殷殷劝诫着世人,却正话反说似的传达了更强烈的深意,向往美好爱情的春心,正是像大自然中最普遍最自然的现象那般,当它要萌发时,是完全无法压制的,惟其兀自燃烧成灰烬,才可泯灭。
这两句将爱情比喻成比百花还热烈还盛放的事物,又像哲理一般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用情越深,得到的痛苦就越刻骨,诗人正是在感受到这种痛苦之后,才劝诫世人要压制住春心,以免痛苦到来时无法承受。但诗人又很明白,向往爱情的春心,是这世间最本真最热烈最无法控制的事情,当它来临时,你就像烈火一样燃烧自己扑向对方,完全不会理会将要到来的痛苦。
而这两句诗,正是将这种既矛盾又不可避免,明知爱情是向死而生却又一往无前,明知结束时心如死灰却还是会以最热烈的绽放来迎接它的复杂心理描绘出来。既朦胧幽微,又好似有形可感,既明白它是悲剧,又勇往直前地奔赴它,这种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或许只有李商隐这类“无题”诗能表现出来吧!
末路不作绝望语,愈悲!亦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