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2 06:53:41

今天开始我们从微观方面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子的特性、物质的构成、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它相关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由于这部分内容是揭开物质构成的神秘面纱的抽象而重要的知识,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所以,该考点倍受命题人的青睐,而且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基本性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构成物质的微粒来说,可以借助于化学科技前沿技术所获得的分子和原子的图象来理解它们的真实存在.

2.还要明确物质的微粒性一般是指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三种基本粒子,但不仅仅只指这些,还包含着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并且,物质的微粒性是有阶段性的,可能会随着探微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细小化.

3.对于微粒的基本性质(即体积小,质量小,在不停地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可以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来理解、类推.

一、命题规律:

高频考点1:构成物质微粒(10年6考)

高频考点2:微粒性质(10年7考)

高频考点3:粒子结构示意图(10年6考)

高频考点4:元素与元素周期表(10年3考)

高频考点5:微观粒子解释现象(10年3考)

高频考点6:微观实质(10年10考)

二、课标要求:

标准: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活动与探究建议:

1、比较空气和水在被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2、加热碘固体,观察发生的现象。

3、观察并解释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的现象。情景素材:布朗运动;桂花十里飘香。三、考查方式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考点二、分子

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

考查运用实验探究分子性质

考点1微粒的性质

1.微粒(如分子)的性质

(1)分子极小其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①特征:温度越高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②应用:用分子不停地运动解释闻到气味、溶解、扩散、挥发、蒸发等生活现象。

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③实验:分子运动实验的证明

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1)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3)分子间有间隔

①分子间间隔大小

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大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较小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 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宏观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

2.分子的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2)

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3)

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

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4)

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微观示意图:

水银由什么微粒构成,水银由什么构成(5)

【知识点的认识】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分子的特性主要有这样4个:“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并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分子的定义的理解,不要只局限于它的内涵,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全面地领会.也就是,分子确实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是反过来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是不正确的.因为,原子或离子也是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从根本上说,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粒子所保持的.可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不仅仅是分子,还有原子或离子等.当然,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分子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还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中也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离子所保持的;例如,氯化钠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共同保持的.

2.分子的主要特性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四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先看看与分子的哪一个特性有关,然后再根据该特性进行细致地分析解答之.

3.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联系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 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水的三态变化

分子不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水分子不改变,不同状态下的水转化只是水分子间隔的改变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过氧化氢分解

分子改变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过氧化氢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重新组合成水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知识点的认识】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指利用分子与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的性质,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溶解现象与溶解的原理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与原子的彼此之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以及它们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等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八个字.在利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先看看与哪种粒子(即分子还是原子)有关,然后再联系着该粒子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解答之.

2.在解释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等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着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和本质区别来进行思考、分析.但是,不能认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可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

考点5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都在不停的运动;3.微粒间都有间隔;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注意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就由该微粒保持化学性质;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只比构成它的原子大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和类别辨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微观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其本质区别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

【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分子大(或重),原子小(或轻)”.当然,分子确实比构成的它的任何一个原子都要大(或重).例如,水分子比构成它的氢原子或氧原子都要大(或重),但水分子与其它原子相比就不一定了.

2.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说“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当然,构成分子的哪些原子确实不能直接构成该分子构成的物质,但是它们也可能直接构成其它的物质.例如,水是水分子构成的,而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直接水的;但是,氢原子可以直接构成氢气,氧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氧气(或臭氧).

3.这种说法:“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也是错误的.当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确实是该分子保持的,而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是不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但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是没有分子存在的,此时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原子所保持的.例如,水的化学性质就是由构成它的水分子保持的,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是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而对金属(如铁、铜等)、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等)这三类物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中是不含分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就不是由分子保持的了,而是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的.

4.分子和原子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解,而原子不能够再分.

考点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

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例如:

水由水分子构成

铁由铁原子构成

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跟踪练习

1、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  )

A、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隙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

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5.咏梅诗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诗人间到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很轻 B. 分子不断运动 C. 分子体积小 D. 分子间有间隙

6、涂改液用量虽少毒性却不小,大多数涂改液在使用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

A. 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7、“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可以再分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下列关于物质微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B.微粒间有一定间隔

C.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 D.空气中只含有一种微粒

9、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在固态时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质量变小 D.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是水分子的体积增大造成的

10.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受热时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

C.液体蒸发变成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 D.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11、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襄阳带到西藏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气体的

A.分子个数增多 B.分子质量增大 C.分子间隔增大 D.分子体积变大

12.物质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B.微粒质量发生变化 C.变成了新微粒 D.微粒间的空隙发生改变

13、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1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如上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2(如上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浓氨水易挥发,氨气易溶于水

14.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图Ⅰ是某同学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