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我比较关心秋水到底指的是什么?通篇看下来,只有开篇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后再不见秋水,只见河伯与北海若两位滔滔不绝。所以又有望穿秋水,不见伊人之说啊!秋水、河伯、北海若可谓是水的三个形象,秋水是活水的源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又不是你,我又不是我!
明代画家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中根据《庄子·秋水》这一典故绘制了一幅画《南华秋水》,对《庄子·秋水》这一哲学名篇做了更高层次的形象化展现。
画家用拟人化手法加以形象表现,在画中画了两个人物,一位儒雅的书生,一位亭亭屹立的女子,这里的“南华”代表庄子, 后人又称庄子为南华真人,在画中化身凝望流水的男子代表“南华”,而“秋水”则是一旁侍立的女子,两人身边四周的高山、丛林、河石、树、人之间的大小对比,则象征天地万物间的相对关系。
如果不加解释,初看这幅画,谁都以为画的定是哪个才子佳人,这不就是两个青年男女河边幽会的场景么。或许这又不是巧合,你说这画的是《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一点也不违合,事实上《西厢记》与秋水也确实有着渊源,望穿秋水的典故实际就来源于《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看对了眼的爱情故事,在《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这样说到:“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而“秋水”,则指秋天的水,明净透彻,在这里更用来比喻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以前,古人形容一个美人的眼睛就用“秋波”,秋天的水波,表示温柔的意思。“望穿秋水”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远方亲人或心爱之人的盼望之情。于是“秋水”有了眉目传情的来路。
实际上画作背后竟有着这么深奥的中国哲学寓意,关于这幅画的创作具体信息非常少,只是知道这不过是明代画家仇英画的《人物故事图册》中的其中一个,但意境已然如此美妙,将这幅画的局部放入圆圆的镜框中,每一幅构图都那么恰到好处, 如镜花水月一般,可望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