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而下,苏轼拥趸不少。
古人喜欢注解他的诗词文,今人偏爱撰写他的传记。
有人从他的文字中获得前行的力量;有人被他的文字所治愈。
这就是如今超级流行的那句话: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更不要说他的很多诗词入了教材,是全国学生从小就要背熟的名篇。
然则,正好很多人喜欢说的,少年不解书中味,再读已是书中人。
尽管自幼就能背几首东坡诗词,也读了几本传记,但我越来越想做一件事——
购入苏轼诗集合注,从第一篇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一篇。边读边写,记下自己的感想。尽管这些想法,肯定是苏轼爱好者们说过无数遍的,但毕竟是我自己独立想到的呀,可以自我安慰为——
英雄所见略同。
如此多作品,不知道何时能读完,但我就像一些在朋友圈打卡早起跑步的人一样,也强迫自己每天一定要翻阅。
到昨天,也就是2023年3月27日,我已读到第六卷将尽,共计214首。
看完这些后,有些什么感受呢?
其一、好诗之难。
我前面一直提到教材。我们晓得,古诗那么多,能留传下来的,是极少数,极少数里,又常为人们吟诵的名篇,又是凤毛麟角。而能被精益求精,选到教材里,从小就沁入“基因”的,更是九牛一毛。
在阅读苏诗过程中,这种感受尤为强烈。
214首诗,我几乎全是第一次接触。也就是说,它们并非普通人熟悉的著名作品。中间间或有一二名句如雷贯耳的,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对其标题和全篇,以前从未听过。
也就可以这样说,哪怕苏轼这样留下三千多首诗的大文豪,真正能被人们长久喜爱的诗,可能也就最小的三位数,便能数得过来。
其二、读诗之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网上文章汗牛充栋,要找十篇百篇赏析,都不是什么难事。
但像千年古木卧无梢,浪卷沙翻去似瓢;
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
虽然诗集合注,凝结了几代苏轼研究者的心血,但古人写注不同今人,正如林语堂所言,他们更像是在炫技。他们不直接解释苏轼诗里某个词的意思,却考证更古的人曾在哪篇文章里用过这个词——
一个尚且没看懂,还给我来另一个。看得我是更加头昏脑胀,不明所以。
想着网上有吧——毕竟,网上什么没有呢——但,这些不太为人熟知的诗的解释、赏析,还真没有。有些标题写着赏析啥的,点进去,大失所望,只是收录了全诗而已。
其三、穿越之乐。
何谓穿越,与古人神交是也。
从第一篇《郭纶》,到后来一系列写刘备、诸葛亮的诗篇,再到为官凤翔之后,对当地文物景观的描述,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他的人生轨迹,感受他思想的变化。
他与凤翔太守合不来,不愿去赴他的酒宴,跟同仁一起拜会太守,却被晾在一边久等,写诗发了通牢*……很能引发共鸣。身在职场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
共鸣之下,《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数百年之外也》,我读了好几遍。
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
跳波溅沫不可向,散为白雾纷霏霏。
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
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
他的兴奋幻化成我的快乐,仿佛自己就是他好友中的一位,跟他一起冲入清浅的溪水中,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