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办好公,在还陆续发明了组合抽屉、组合书柜、专业的书桌用茶壶、阅读用灯芯剪等,日本人把这些学去,成为后来的收纳学。
李渔一直认为,“休咎不在物在人”,居家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
而细节,是最考验人的,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不断改善,就是对人性弱点和惰性的最大纠偏,不然一路放纵,无事能成。
3
精致生活指南
李渔认为,“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生命过得粗糙,是最大的浪费。
居家生活最关键的吃,他有24字真经: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生,求食益,很像现在的“轻食主义”。
李渔尤为喜爱大闸蟹,号称“蟹仙”。每到吃蟹的季节,筐载而归。几乎把家里七七四九个大缸全都装满了蟹,每天都要抓出来吃。他说:“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
李渔虽好美食,但不主张大吃大喝,他推崇的是“止崇俭啬,不导奢靡”的饮食观。
李渔认为肉不如菜,而菜中最好的是笋。做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笋如果是吃鲜味的,白水煮熟,加点酱油即可,万不能放佐料。
很多人爱吃肉,做笋就不能用鸡鸭鱼肉,得用猪肉,还得是肥猪肉。
肥猪肉要和笋放一起用山泉水合煮,不要肥肉的腻,只留甘,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等到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喝完齿颊留香。
即使简单吃个面,李渔也有观点,他认为:“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
南方的面,只重视浇头和面汤是不对的,要“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得味道丰富,汤要清亮。
李渔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对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之美,做了事无巨细的描述,林语堂称之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李渔嗜花如命,曾将四季中的水仙、莲花、秋海棠、冬腊梅比作自己的四条命:“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有年春天,李渔没有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家人说他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的。
李渔却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
家人劝不过他,就给了他玉饰去点换水仙花了。
李渔不仅爱花,也精细地研究各种花卉竹木的种植美学。在《闲情偶寄》中他这样论柳: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姿,徒长无无益也。此树应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间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
李渔还潜心研究女孩子的化妆,提出“三分人才、七分妆饰”。琢磨了女孩子如何修炼“态”。“态”,就是气质。
4
从畅销书作家到出版家
李渔居家创作,主要写剧本和小说。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严格要求:
首先是勤奋,往往十几天便成一剧,有时甚至边写边交付戏班排演。
更关键的是质量,他认为文艺的写作语言要浅、对白要干净,得雅俗共赏。
尽管居家写作,他却能放眼天下,体察民情,写到百姓的心里。
他的小说写得通俗易懂,多写男女爱情,贴近生活,符合大众审美,一经面世,不是畅销,而是脱销。《凤求凰》《风筝误》《无声戏》《十二楼》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李渔的小说和戏剧很快火遍全国,许多出版商排队在李渔家门口等着新作,最后乃至盗版猖獗。
他不得不告别西子湖,搬家到六朝古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