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购得一处小院,名曰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为防止别人私自翻刻自己的著作,后来又成立了“芥子园书铺”,他大部分著作都在这里印刷发行,其中就包括流传至今的《闲情偶寄》。
他看到了出版行业的巨大商机,不仅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且还出版其他作者的畅销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由于李渔经营有方,又注重声誉,“芥子园书铺”变成了清朝两百年间最具影响力书局之一。
他将《风筝误》等十部小说改编成的合集《笠翁十种曲》,成了清朝戏剧界的圣经一般的必读科目。
此外,李渔特别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说学做唱、唱念作打,每一个细节都不含糊,他是中国第一代导演。
我们今天听到的昆曲、评弹、乃至后来的越剧京剧黄梅戏,都有着浓重的李渔烙印。
5
生活美学家
李渔成为畅销作家后,在南京待了二十年,著书、卖书之外,还组织了一个家庭戏班。
后来,李渔的学生、爱妾、也是他的戏班搭档乔姬、王姬先后去世,真性情的李渔悲痛万分,重回杭州。
康熙十九年的正月,李渔在杭州去世,安葬在杭州的西湖附近,当时的钱塘县令梁允植为他题了“湖上笠翁之墓”的墓碑。
这就是李渔,中国第一个职业作家、职业编剧家,居家办公三十年,人们把李渔称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
他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齐白石、潘天寿看李渔的画谱起家,周作人看了李渔的《闲情偶寄》之后,觉得“做正人君子太没意思了”。
他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鲜衣怒马一辈子,执着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份执着,源自于他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对美的孜孜以求。
李渔是成功的生活美学家,他懂情趣,懂生活。
最后,用李渔刻在一座名为“且停亭”凉亭的对联来结尾: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闲情偶寄》选录
1、人惟求旧,物惟求新。
出自《闲情偶寄·脱窠臼》。人还是旧友好,物件还是新的好。
2、乐不在外而在心。
出自《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快乐并不在于身体之外,而自傲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