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云南昆明寻甸高山草甸牧场自然风光
从东门进园,沿唐堤折向北行,两旁酒杯粗的修竹结束成丛直插云天,将人导入浓荫蔽日的竹林岛。这里小径曲折,竹林逶迤,实为幽静的好去处。与竹林岛连为一体的是“九龙池”,由九股泉流汇聚而成。池边绿草匝地,花木繁茂;池内黑天鹅绅士般徜徉。向西跨过听莺桥,南面便是以莲花禅院和观鱼楼组成的湖心岛。这两处建筑皆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莲花禅院坐西朝东,大门上方悬挂着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书写的院名,字体端庄俊逸,笔力遒劲。禅院还存有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所赐的“妙莲涌现”匾额以及内容大多不离莲花的楹联。
与葫芦岛隔阮堤相望的是地处东南的水月轩,因地势开阔,成为游人跳舞飙歌的固定场所。紧邻的金鱼岛上雪松、香樟四季苍翠,弯路迂回、鸟语花香。该岛的水面现在无鱼可寻,已变作红嘴鸥的天堂。红嘴鸥白羽赤喙,翩翩展翅,犹如白衣仙子一样。成百上千的红嘴鸥凌空而起,在碧空中白花花一片,煞是壮观。
茶花又名山茶花,是世界十大名花之一,原产我国云南的茶花举世闻名,素有“云南茶花甲天下”之说。早在唐朝,由南诏国画师绘制的《南诏中兴图传》里,就有两株植于南诏王细奴逻庭院中高过屋檐的山茶古树,上头盛开着硕大的红花,被尊为瑞花。这是我国绘画中最早出现的茶花形象,距今已有1100余年。明代伊始,栽培茶花在云南十分普及,并作为贡品敬献皇室。据《大理府志》记载,明朝初期,大理感通寺高僧法天师徒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秋,携带献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匹白马和一盆茶花,不远万里,入觐京师,翌年抵京,上御殿时竟发生了“马嘶花放”的喜人场景。
在翠湖茶花展上的品种过百,千株万盆茶花向阳开放。花朵大的似圆盘,小的似茶碗,高高低低争奇斗艳。“狮子头”“大理茶”灿若朝霞;“柳叶银红”“凤山茶”状如烈焰;“雪娇”“粉西施”白雪公主一样皎洁可爱;“宝石花”“早桃红”色胜桃艳;更有那“朱砂紫袍”“大紫袍”红中透紫,花瓣紫缎带般潇洒;“大玛瑙”红里间白、白里杂红,雄浑秀丽兼备……棵棵茶树,朵朵嫩蕊,竞相展示自身的妩媚娇妍,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拿出相机摄下“花仙子”的倩影。
两树梅花一潭水
昆明黑龙潭有“滇中第一古祠”之称。同时,它还以“四绝”闻名遐迩。所谓“四绝”,即唐梅、宋柏、明茶、明墓。黑龙潭位于昆明市北郊龙泉山五老峰脚下。《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滇池县西北有黑水祠。清代云贵总督阮元考证云:“滇池县有黑水祠,盖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间为故址,龙神庙乃下迁者。”也就是说汉代的黑水祠就是现在的黑龙潭道观,它是云南第一处名胜古迹。因为传说云南龙王黑龙的龙宫在此,这里的潭水又终年不会枯竭,故后称“黑龙潭”。清代满族诗人硕庆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短短的十四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黑龙潭的主要景观及自然景色。
黑龙潭的黑龙宫前面,就是“两树梅花一潭水”中的那一潭水。前后两池池水相通,中间以石桥为界。左边是浑水潭,右边是清水潭,两池水相连,而水色迥异,泾渭分明,就像是道家阴阳各半的“太极图”。这主要是因为清水潭的水深,泉水由潭底涌出,所以水色清澈;而浑水潭水浅,加之雨后有泥水顺山坡流入池内,故池水浑浊。站在桥上,可以发现一个奇景:“两池相交鱼不往,一桥横断水色殊。” 但现在,浑水潭已经变清,并且鱼死掉很多,一清一浑,泾渭分明的景观已不再存在,而具体原因还有待专家考证。
隐于绿荫深处依山而建的为上观龙泉观,即“汉黑水祠”。山门为“紫极玄都”牌坊。按道教的说法,“紫极玄都”的意思也就是紫微北极大帝和众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进山门,便见“汉黑水祠”四个大字。往后是祖师殿,院中的八卦铜鼎铸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有篆书28星宿名,鼎高1.58米,重2.5吨。
黑龙潭“四绝”中的唐梅、宋柏、明茶并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
唐梅:唐开元天宝年间,道安和尚由大理罗筌寺云游昆明,手植两株梅花,为一卧一立两株。所以,硕庆才写下了“两树梅花一潭水”。清嘉庆年间,两株古梅树身腐烂,中若玲珑,旁发柔枝。1923年两株唐梅自然死去,现在的这株是原唐梅一株的四分之一的枝干。这株梅树属于红梅,别看它已老态龙钟,每逢春节前夕数它开花最早,粉红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袭人。唐梅虽经千年风霜,仍然枝干虬结苍劲,蜿蜒横陈,卧如龙眠。清道光年间阮元的《咏梅诗》: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香吹蒙凤龟兹笛,影伴天龙石佛龛。玉斧曾遭云外划,骊珠常向水中探。只嗟李杜无题句,不与逋仙季迪谈。既写黑龙潭的千岁梅花、千尺龙潭,又叙云南历史,对春风先到的彩云之南,充满赞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