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一切的含义,态度决定一切这句名言的理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4 11:12:12


态度决定一切的含义,态度决定一切这句名言的理解(1)

有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

这句话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个人的信念和感受决定了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我们希望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但实际上,心理学家发现:改变人们的态度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以其他方式运作。

一、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1.态度的定义:个体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性反应,它通常根植于个体的信念,表现于个体的感受或行为倾向中。

2. 态度很难预测人们的行为,人们经常言行不一致。

3. 外显态度(受控制的,有意识的)和内隐态度(习惯性的、无意识的)共同来预测行为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更准确。

4.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作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社会影响的效力非常大——大到能够诱使人们违背他们最深层的信念。

5. 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态度、知觉到的社会规范(标准、榜样)和控制感共同决定了个体的动机,从而指导行为。

6.当态度是由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只是道听途说,通常就更稳定、更能引发行为。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1. 不仅态度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态度,行为和态度是相互支持的。

2. 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为该事负责时。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3. 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地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

4. 登门槛现象: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5. 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三、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1. 自我表露理论:人们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

2. 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选择性接触)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从而改变态度。

3.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的态度不是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4. 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是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小结:

1.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其实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即行为影响态度;

2.态度不能改变一切,还要有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才有可能转化为行为;

3.关注一个人的态度,更关注对方的态度是怎么来的,如果是来自自身经历则相对可靠;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