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黄克诚最先的革命经历和*很是相似,有着天才一般的超前战略眼光,很多人当时都不能理解,但后来的实践都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黄克诚于1902年出生在湖南永兴县,1925年秘密入党,1926年在湖南军阀唐生智军中担任政治指导员、团政委教官等职。1928年,朱老总、陈毅和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溃散的800人队伍来到了湖南宜章,在宜章党委同志的掩护下发动了起义,黄克诚在老家永兴县参与和领导了永兴起义响应。
1930年以后,黄克诚先后担任团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位。
黄克诚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他一生敢于坚持真理,也使得他成为了新中国开国将帅里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不少人都说:“黄克诚天生后脑勺长有反骨”,他的一生都在扮演“反派”,总在关键时刻唱“反调”,其中有较大影响的就有10大“反”:
1、1927年反对“暴动”,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的残忍手段让不少革命者都憋了一肚子火,大家都在要求和积极发起各种暴动,而黄克诚则反对,他认为在此情形下时机不成熟,群众基础还不够。因他发表的言论和大多数人持相反态度,他被骂为胆小鬼,被当成右倾主义分子批评,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2、1928年反对“烧房子”,湖南暴动后,各县都在烧房子以组织敌人的进攻,黄克诚反对,被撤销县委委员。
3、1930年反对“攻打武汉”,他认为当时攻打大城市不现实,军队也不具备攻打武汉这样大城市的条件。这次发言他被撤销了准备升任纵队政委的任命,但是他又对了。
4、1931年反对“肃反”,这次的问题比较严重,差点被枪决,亏得彭德怀赶紧从前线返回为他担保,这才免其一死,但被撤销了师政委的职务。
5、1932年反对攻打“赣州”,这次是和彭德怀吵了起来,又一次被撤销师政委的职位,攻打赣州最终也失利了,还是黄克诚对了。
6、1935年反对红军打“硬拼仗”,攻占遵义后,主力红军又遭到重大打击,黄克诚十分心痛,他反对再打“硬拼仗”,结果被认为是悲观主义,再次被撤销师政委职位。
7、1942年,黄克诚当时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见军长陈毅受排挤,公开反对饶漱石搞“小动作”。
8、1943年反对“抢救运动”,这跟当年“肃反”是一样的,换汤不换药。
9、1946年反对“四平决战”,这一次他质疑和反对的可是*和林彪,*最终说:“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10、1959年反对“浮夸风”。
黄克诚就是那么一位敢于坚持真理和说真话的中国共产党员,他后来彭德怀鸣不平,为*说过话,特别是对林彪的评价十分中肯。
黄克诚凭什么位居大将第三位?1955年评定军衔不仅仅只比战功、职位、资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开国十大将军的军衔。比如粟裕立了元帅没有的战功,是战功代表;徐海东虽然缺席半个抗战和整个解放战争,但他在土地革命时期立下大功,还给过红军“救命钱”,是特殊贡献的代表;陈赓军功仅次于粟裕、资历仅次于张云逸;谭政是政工大将的代表;肖劲光是*爱将,海军的代表;张云逸是新四军“四大巨头”,资历比不少元帅还高;罗瑞卿是公安系统的代表;王树声是四方面军和鄂豫皖的代表;许光达是二方面军和红二军团以及装甲兵团的代表;而黄克诚则是十大将军中的战略代表。
黄克诚能稳居大将第三主要有3点:
1、确定黄克诚大将第三的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他的战略眼光独到,可以说间接地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多次邀请*远赴重庆谈判。在党中央一行人都去了重庆会谈之后,留守延安的刘少奇接到了一封越级上报的报告,这封电报来自于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刘少奇看了看之后瞬间惊呆了,他震惊于黄克诚超前的战略眼光,黄克诚建议迅速抢占东北,还罗列出了迅速抢占东北的战略方针以及抢占东北的重要性和伟大战略宏图。
比如东北是粮食大仓,有粮就有兵;东北工业发达,有大型的兵工厂,能提供部队枪支弹药补给;我军和苏联都是共产主义阵营,东北有苏军援助;东北铁路公路交通网发达;东北属于政治真空地带,距离国民党势力范围最远,国民党要运兵运粮都不容易,我军在东北有抗联基础,所以说东北是我军最好与国民党角鹿之所……
黄克诚还主动请缨,亲自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后来我军抢占东北时,很多的战略方针都是按照黄克诚建议执行的。短短数年,东北*军发展为150万大军,所谓得东北者得天下,东北不仅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还有打不完子弹和炮弹,有丰富的粮食,是我军的后勤基地,为我军迅速解放全国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