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同学都面临着写作困难的情况,具体表现往往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下面我介绍个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课本文章的精读分析,从中提炼出文章架构,行文方法和写作技巧,再加以不断地模仿练习,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篇是郭沫若的《白鹭》,要求全文背诵。但大部分同学背是背过了,却没有认真地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节奏和韵律,没有感受到文字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享受。让我们通过下面对这篇《白鹭》逐字逐句的分析,学习下如何精读课文,如何从课文中提取写作方法,最后又如何应用到同学们的具体习作中。
需要说明的是,《白鹭》是一篇散文,但所谓的“散文”,是指文章结构上的“散”,并不体现在行文上。恰恰相反的是,散文对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要非常紧凑,要惜墨如金,时而和风细雨,时而电闪雷鸣。关于文章的结构,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单独再选范文来讲。下面我们开始对《白鹭》的赏析和学习。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全文的总起句,同时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文章的写作,切题很重要,同时一定要有点睛之笔,这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和精髓。点睛之笔可以出现在文章的任何地方,通常以首尾居多。但不管它出现在什么位置,整篇文字都要围绕这句话来安排结构,确定文风,围绕这句话不断地佐证和拓展。
这句话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精巧,一个是诗。全文就是按照这两个要素来布局的。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这是写精巧的开局,同时引出下面文章的内容。一个写作高手,文章结构一定是很清晰的,整篇文章会如同画卷一般,抽丝剥茧,层层展开。
但我们从这句话上能学习到的不止这些。就这么一句话,我当时在给孩子讲解时,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因为在这里面,蕴含着中国文字写作的一个最古老、最基本也最实用的技巧---对仗。
对于写作中文字的要求,最起码要完整,再往上是通顺,最高就是工整。而对仗,是体现工整的不二法门。
我们再回来看这一句,“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简单句式的对仗,文章的韵律感立刻跃然纸上。
类似的文字不胜枚举。我们来看下《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相貌描写,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写宝玉是: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写黛玉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可以看到,上面这两处描写,通篇都在使用对仗。每两句为一个句式,而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字数、结构又各有不同,使得文章读上去清丽婉转、韵味十足。
我们在初学写作时,可以尝试着使用这种技巧。虽然我们掌握的词汇还不够丰富,表达不那么准确,但只要我们注意在写作时两句一写,一写两句,这相邻两句的字数、结构大致相同,整篇文章写下来,就可以显得通顺很多了。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这是接上文写身段的大小。
通常,我们会把这样的文字称为“闲笔”。因为这两段描写,读上去略显牵强,与整篇文章的精致文风略有不搭,似乎有“败笔”之嫌。其实不然,这只是文章写作中,特别是散文创作中一个常用的技巧罢了。
初学写作者,特别是有了一定基础以后,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堆砌。写一篇作文,恨不能把所有知道的好词好句全部罗列上,追求字字珠玑,语出惊人。
要知道,大鱼大肉偶然吃一次可以。满桌子都是膏粱美食,难免就会让人腻烦。
所以这两段,作者貌似写得很随意,没有字斟句酌,实际上却是整篇文章节奏感体现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分则嫌白,黛之一分则嫌黑。
这段是写色素的配合。
当然,我们读过前文,就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也是在使用对仗的写作手法,但这段文字里还有一个更高明的写作技巧,那就是“引用”和“化用”。
略有古文底子的人都知道,这段话的后面几句是化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面写佳人的那几句。原文是“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是化用,不如说是照抄更合适些。因为《白鹭》篇中的这段,几乎与原文一模一样。那么,怎样才能叫“化用”呢?
“化用”是“引用”的高阶应用。初学写作者往往会一字不差地引用一些名词名句,甚至是一大段一大段地摘录原文。有种常见的现象就是,通篇文章中,出彩之处都是作者引用的,而自己写的内容读起来却是味同嚼蜡。
而“化用”呢?就是将名诗名句经过提炼,修改和融合,再运用到文章中,懂的人自然会心一笑,不懂的人也会有雪泥鸿爪、草蛇灰线的感受。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点评过阿来的《棋王》,抄在下面:
《棋王》,感觉每个字都带着血,是阿来一滴一滴从心底泣出来的。我记得当年读完后,仰天长叹,万念俱灰,一座大山亘在当面,高不可攀,那种心情岂是眼前有景,崔颢题诗的痛楚可以比得。从此搁笔,读万卷书,养浩然气。
这里的“眼前有景,崔颢题诗”是拉了一个典。说李白登黄鹤楼,被美景所吸引,刚要提笔挥毫,却看到崔颢的诗已经在上面,沉吟半晌,只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阿来的文字功底之深,让当时的我感觉难以企及。从写作手法上来讲,这就是典型的化用。
再比如,我们描写瀑布。初学者往往会这样写,“转过山角,眼前是一道瀑布,让人想起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笔法成熟者,也可以这样写“转过山角,眼前是一道瀑布,如九天银河,飞流直下。”这么一改,大家也都知道是引用了诗句,在文字上却显得更简洁明了,气势磅礴。
再比如,我们可以用“红杏枝头“来写初春,用”枫叶荻花“来写清秋,用”鸟净人稀“来写雪冬,用”荷花映日“来写盛夏,如此种种。诸般文字都可以信手拈来,稍加变化即不落俗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画框。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么?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这三段放在一起解析学习,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的写作境界,那就是“诗画一体“。简单地说,就是写出来的文字具有画面感。
我们看上面这三段,寥寥几笔,分别勾勒出白鹭在田间、清晨和黄昏时的形象,体现出作者在文字和意境结合上的深厚功底。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鹭齐飞“,之所以被广为传诵,就是因为在画面感体现上,此句之后,再无来者。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在写作中,有句话我们要记得,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这里用了个转折,突然在舒缓的基调上使用了“铿锵”一词,使得文章平地风雷,文风骤转。却又只是这么短短一句,给人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诗画一体思想的体现,学名叫做留白。就是在写作时,除了说明文,论文之类的科技类,学术类作品,不必知无不言,言无不细,适当留下让读者思索的空间,文章反而更加耐读。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上面全文的结语,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但在最后这句中又对第一句做了强调和深化。这是初学者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我们可以在后面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上面就是这篇《跟着课文学写作(一)--白鹭篇》的内容,不知同学们学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