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6 00:14:5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1)

授课老师:刘兰 四川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水竹小学校

授课年级: 小学三年级

议题名称:寓言中的对比

议题解读:寓言有着深刻的寓意、睿智的叙述。有些寓言由于故事生动、寓意贴近儿童的生命,成为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资源,选择寓言故事为读本,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2)

教学目标:

1.阅读寓言故事,了解内容,粗知寓意。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知道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知道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播放动画片《陶罐和铁罐》,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说得很准确。

同学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推进故事情节展开,揭示寓言的寓意的?

教师引导,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是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特点 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藏在寓言故事中的对比。(板书:寓言中的)

设计意图:因为之前我们上课时有表演该寓言,所以学生们印象都非常深刻。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回忆寓言的寓意,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浓烟与烟囱》《白帆与木桨》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3)

(2)同学们,《浓烟与烟囱》《白帆与木桨》这两个故事,分别是通过人物的什么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则,再次细细品读。

(3)看看这个表格,你从这个表格中发现了什么?特点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4)作者把他们对比起来了。从中明白了这么一个寓意(出示寓意)。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让我们明白道理的。

设计意图:这两篇寓言都和《陶罐和铁罐》差不多,同样两个任务,不同个性,最后的结果也不同。这样的相类似的寓言的选择,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找到突破口,迅速完成阅读任务,并能够获得一定的感受。


教学环节(三)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根据阅读这个要求,先默读《叶公好龙》《狐》《橡树和芦苇》这三个寓言故事,读完以后再四人小组合作填写阅读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4)

4.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5.说一说,寓言中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学生们向来喜欢寓言故事,让学生们将多篇文本对比着起来阅读,这样既能单篇内容对比,也能多篇对比感受。整个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这样更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环节(四)

1.同学们读了三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他也会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2.老师准备了一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夏天,别的动物都悠闲地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

屎壳郎怎么说呢?蚂蚁怎么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创编故事,写在学习卡上。[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出示:

屎壳郎又冷又饿,对蚂蚁说:“兄弟,能给点吃的吗?”

蚂蚁对他说:“兄弟,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3.补充寓言并加上标题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一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全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那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于是,

谁知只听到“咔嚓”一声,大轮船 ;而小礁石

4.说一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创编寓言故事。

5.小结归纳:我们在推理中完善了故事情节,读完故事,我们受到了启发。然后,我们又对比了作者的本意,使得我们对这则寓言的理解更为深刻。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6.推荐读物:介绍几本寓言故事,鼓励阅读。如《伊索寓言》《中国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学生们的想象力都是非常丰富的,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激发学生编故事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本节课阅读了很多对比的寓言,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能习得一定的道理。这种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多的,但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而续编寓言只是一个出发点,为往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成功与不足,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点缺点(5)

教学反思:

首先《陶罐和铁罐》作为切入点,引出对比,进行对比阅读;再分别从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这三方面展开对比;在找了一个寓言故事的开头,请同学们帮忙结尾。这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认知水平也有差别,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也有部分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在续编故事的环节,学生能写但是不敢举手发言,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做得不够好;对于学生的发言,也没有做到准确新颖的点评。


附阅读材料:

烟囱与浓烟

   烟囱从早到晚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这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所以他从来不声不响,更不为这件事而自吹自擂。而浓烟则不一样,他从烟囱里出来的时候,总是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地朝天空里飞去。他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有一次,浓烟忽然俯视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瞧你,多渺小,多可怜啊!你那样一动不动,不嫌乏味么?我看你像一根呆呆的木头…你是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子底下的?你注意到了我高超的舞蹈技艺么?你看了不觉得羡慕吗? ”

   烟囱便回答道:“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浓烟冷笑了一声说:“你这完全是妒忌我。但妒忌也是白搭。你看我千变万化,你看我越来越大… ”

   浓烟继续自我欣赏,继续在摇摇摆摆中升腾。他一边飞一边膨胀,可颜色越变越淡,声音也越来越微弱。飞呀,飞呀,他不断膨胀,不断扩散,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烟囱仍然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除新的浓烟。

白帆和木桨 

 在宽阔的江面上,渔船撑起白帆顺流而下。 

 白帆鼓满了风,推送着渔船前进。它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就像一张巨大的白蝴蝶的翅膀,多神气! 

于是,白帆嘲笑起躺在船舷旁的木桨了:“木桨啊,你这个又无能又懒惰的家伙,渔船冲波踏浪,飞快地前进,全靠有我这张帆!你呢?什么事情也不能干,只会躺在那里睡懒觉!”    

木桨一声不吭,好像真的睡着了。 

 傍晚,渔船要返航了。渔夫解开缆绳,卷起了白帆。接着,渔夫拿起木桨划动起来,渔船便掉过头返航了。 

 白帆焦急地喊起来:“为什么把我卷起来?”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木桨带着哗哗的水声,说:“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用处。”

叶公好龙

从前,有位被称为叶公的人,特别喜欢龙。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他的家里到处都是龙:他穿的衣服、睡的被帐上绣着活灵活现的龙,屋内的房梁、柱子、门窗、墙上都请巧匠雕刻上龙纹,连他使用的器皿上也有龙的图案。

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叶公喜欢龙。天上的真龙听说这件事以后,很受感动,亲自下来探望叶公。它把头从叶公卧房的窗口伸进去,长长的尾巴还拖在外面的厅堂里。谁知叶公一见真龙,登时吓得面色苍白,转身就跑。

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那些看起来像龙、实际上又不是龙的东西。后来,人们便用“叶公好龙”来讽刺那些嘴上说得好,实际做不到人。

一只狐狸扑住一只兔子,严词厉色地宣言:“我看见这只兔子偷吃人家一个萝卜,生气得不得了,为世界秩序与安宁起见,决计要除此大害。你们知道,我这是出于义愤。”

树上一只白头翁问:“昨晚你看见老虎吃人家的耕牛,你不但不生气,还满脸堆笑地对老虎打躬作揖。你的义愤是不是今天早晨刚出世的?”

橡树和芦苇

橡树和芦苇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天,它们技痒难熬,要比试一下谁的力量大。这时,一股狂风吹来,芦苇为避免被连根拔起,立即顺着风势把腰弯下。而橡树依然迎着狂风挺拔壁立,结果,被暴风吹折了树干。

橡树被风刮断了。它看见芦苇一点损伤也没有,便问芦苇,为什么树这么粗壮、沉重,都被风刮断了,而芦苇这么纤细、软弱,却什么事也没有?芦苇回答说:“我们认识到自己软弱,为风头让路,因而避免了冲击;你们却相信自己的力量,进行抵抗,因而被风刮断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