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网]
原标题:幸福工程在福建走过22年:希望的“火种”点亮计生贫困母亲耕耘的“田野”
黄晓霞是福建省计生协会一名基层工作者,为幸福工程奔波了近20个年头,她戏称自己是本“老黄历”,记着她所在的宁德市蕉城区幸福工程的每一笔账、每一个帮扶对象,蕉城区下辖14个乡镇、两个街道,大大小小300多个村子,通往各村的每条山路,黄晓霞都曾走过。
幸福工程,是帮助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母亲及家庭过上幸福生活的行动计划,于1995年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报共同发起。1997年,幸福工程福建省组委会成立。
如今,幸福工程在福建走过了22个年头,循着黄晓霞的足迹,可以发现曾因口粮不足而焦虑不安的贫困母亲,如今脱了贫,谈起自己的事业时总是意气风发;也可以发现曾在生活重压下惶惶不可终日的计生母亲,脱贫后投身到帮助其他计生母亲重拾生活信心的行动中……
扶贫走在前 幸福工程“雪中送炭”
黄晓霞第一次见到傅巧斌是在2003年,彼时,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计生协会正在组织各个乡镇对计生母亲的情况进行摸底。赤溪镇计生协会在各个村子里走访时,听说了傅巧斌家的情况,于是将她作为帮扶对象的备选人报到蕉城区。
到了确定帮扶对象的前夕,作为蕉城区计生协会项目部部长的黄晓霞,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顶着烈日爬过了两座山头,终于在山谷的草地间见到了正在放牛的傅巧斌,她脚上穿着一双水靴,身上是一件褪了色的、不大合身的衬衫,上面沾满了泥土,被晒得红彤彤的脸上挂满汗珠。终日的操劳让傅巧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刚见到黄晓霞,傅巧斌心里有些忐忑,她怯生生地问:“我女儿马上要上大学了,开销很大,你们能帮帮我吗?”
傅巧斌是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由知村的普通农妇,家里靠着一亩三分田和两头水牛勉强糊口,大女儿考上大学本应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随之而来的花销却让傅巧斌“愁白了头”,“用钱的地方多了,来钱的地方却没多起来。”
黄晓霞问傅巧斌有没有想过赚钱的法子,傅巧斌的想法很简单:多养几头牛。“那时候我觉得养牛比种地挣钱,而且我养牛也有一些经验,就想试试。”傅巧斌回忆道。
要养几头牛、成本多少、销路怎么样……黄晓霞一个个问题细细地问下来,帮傅巧斌捋清了养牛的思路。随后,傅巧斌被列入了幸福工程受助母亲的名单,镇上的计生协会给傅巧斌送来了5000元的幸福工程款。靠着这笔资助款,傅巧斌起早贪黑忙养牛,成了镇上的“水牛状元”。
如今,傅巧斌开办起“由知鹅庄”特色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傅巧斌又获得了3万元的幸福工程发展资金,乘着赤溪镇乡村旅游的春风,开起了“鹅庄”农家乐,一道招牌菜“火烧鹅”引来不少“回头”的游客,生意越来越红火。
“现在我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了,大女儿在广东当老师,小女儿是镇上的公务员。”傅巧斌觉得自己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十几年间,在幸福工程的援助下,傅巧斌生活发生了蝶变。曾经,有很多像傅巧斌一样的计生母亲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山区,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而幸福工程为她们带来了希望。
“在我们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幸福工程送来了希望,让我们觉得有所依靠。”十余年里,傅巧斌对幸福工程心怀感恩。
因幸福工程结缘的黄晓霞和傅巧斌早就成了“旧相识”,看着往日面容愁苦的傅巧斌慢慢变得阳光、自信,黄晓霞很欣慰,“看到她如今日子越过越好,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带动”走在前 受助母亲反哺贫困户
距离赤溪镇不远的洋中镇,阮美银是出了名的能人。“一个人管三个服装厂,能着咧!”说起阮美银,附近的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阮美银是三个服装厂唯一的管理者,厂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她操持。由于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有时候她觉得自己忙不过来,想关停一两家厂子,但随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三个服装厂80多个女工都指着这份生计养家糊口呢,再辛苦也要撑下去”。
阮美银口中的女工中有不少是计生贫困母亲,如今已经成为“阮老板”的她,十四年前也是其中一员。
2005年,因家庭原因放弃了福州工作而选择返乡的阮美银,一下子没了收入,眼看积蓄一点点变少,阮美银急在心里,踌躇了几个月,她萌生了在镇上开办服装加工厂的念头,“当时设备、厂房、资金都没有着落,心里没底”。
四处筹集资金的阮美银,恰巧碰上了镇上计生协会的入户摸底。阮美银向计生协会吐露了“心事”:自己在服装企业工作了近十年,现在她想自己创业,开办服装厂。冲着阮美银的坚持和决心,计生协会为她争取到了3万元的幸福工程资助款,随后,还帮她租用了一处粮库旧址作为厂房。就这样,阮美银的“美翔服装厂”成立了。
2018年,阮美银的“美翔服装厂”吸纳了多位幸福工程中的计生母亲,带动她们脱贫致富。
到了2013年,“美翔服装厂”由一个厂子变成三个厂子,10台缝纫机变成84台缝纫机,阮美银早摘掉了“贫困母亲”的帽子。这时,镇上的计生协会又找到阮美银,问她厂子里愿不愿意接纳一些生活困难的计生母亲,阮美银一口应承下来,“我觉得这是我‘反哺’幸福工程的好机会。”
从2006年起,每一年都有像阮美银一样摆脱贫困的受助母亲,被从幸福工程的帮扶名单中移除,然后被移入到幸福工程“致富带头人”的名单里。随着幸福工程的不断推进,受助母亲的名单越来越短,而“致富带头人”的名单则越来越长。
“不是所有的受助母亲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产业,我们希望先富起来的受助母亲能够带动其他受助母亲共同致富。”福建省计生协会项目工作部部长张晨霞介绍,从2006年起,幸福工程将受助贫困母亲的帮扶款捆绑投入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单位,以“入股分红、务工取酬”方式,帮助受助母亲增加收入。
2018年,“美翔服装厂”共吸纳了14位计生母亲,阮美银变得更加忙碌。“除了忙经营,还要手把手地教她们怎么使用缝纫机,怎么区分布料等等。”阮美银说,自己最希望这些计生母亲在走出服装厂时,能够有一技之长。
如今,服装厂里一共有84名女工,她们从来不叫阮美银“老板”,而是叫她师傅或者阮姐。“这让我感觉我们是相互扶持的一家人。”说起服装厂的女工们,阮美银满脸骄傲,她正带领着“娘子军”生产销往欧美国家的运动服。
扶志走在前 产业促脱贫
2017年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群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强调,要推动各群团组织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
22年间,福建省计生协会在幸福工程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最大公约数”。最初,对于山区、农村的贫苦母亲来说,幸福工程是她们挣脱贫困“沼泽”的“安全绳”;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母亲摆脱贫困,幸福工程又成为计生母亲进一步追求幸福生活的“垫脚石”。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福建省计生协会的工作者深谙,扶贫不能靠“等”和“要”,只有去除思想上的“穷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因此在成立伊始,幸福工程就确定了 “扶志”的救助模式: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
这套模式黄晓霞实践了近20年,刻在心里,成了她工作的本能。在项目资金发放前一个月走访帮扶对象,摸底是否有产业,判断产业发展的前景;资金使用过程中做一次回访,了解帮扶对象的生产现状以及是否遇到困难;项目资金到期前一个月发出还款通知……渐渐地,黄晓霞手上有了厚厚的“账本”,记录着蕉城区每个镇、每个村、每户帮扶对象的脱贫产业发展情况。
无论是傅巧斌的“鹅庄”农家乐,还是阮美银的“美翔服装厂”,抑或是散落在福建各地的计生母亲的创业项目,福建省幸福工程始终鼓励计生母亲通过发展自己的产业或事业来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们希望幸福工程款能够实实在在帮助到那些有意愿脱贫、愿意劳动脱贫的计生贫困母亲,把钱花在‘刀刃’上。”让黄晓霞感到欣慰的是,在她管理蕉城区幸福工程款的近二十年间,没有出现过一笔坏账,这意味着,所有受到帮扶的计生母亲都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想起十几年前,一次在基层走访受助母亲的经历,张晨霞也历历在目。那次,张晨霞跟一位老领导到一个村子挨家挨户摸底计生贫困户。六十多岁的老领导每到一户人家就搬个小板凳坐下来,聊家庭现状、问生产情况。
用脚步丈量土地,正是自上而下细致的工作给福建省计生协会幸福工程带来了亮眼的“成绩单”:福建省幸福工程项目已筹集资金3.24亿元,累计滚动投入项目资金11.2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1%;帮扶计生贫困母亲11.33万户,占全国总量的33.2% 。
如今,幸福工程已经在福建走过了22年,矢志不渝地为数十万计生贫困母亲带去了希望的“火种”,帮助她们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而福建省计生协会也承担起了一个群团组织应有的,联系服务群众、为党和政府分忧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