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第11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刚: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兼会意字,古字形从刀冈声,会以刀断网、坚硬之意。
本义指坚硬,引申有坚强,刚直,刚正等意。刚也有仅仅,恰好等意思。后也用作姓氏用字。
“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做人要刚强,正直,不轻易向邪恶屈服、妥协。
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于仁。”意为:刚正的人,做事有毅力的人,质朴的人,不夸夸其谈的人最接近“仁”。
申枨:姓申,名枨(cheng第二声),字周,亦称申党,申棠。春秋时鲁国人,精通六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申枨性格刚毅,每次和同学们辩论都不轻易让步,同学们认为他是个刚直的人。后来为了避战乱,他在文登(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隐居,以讲学为生,被人尊称为“申子”。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为“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封为“文登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为先贤。
欲:形声。从欠,谷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本义:*;嗜欲。最早的“欲”写成“浴”。
古人说: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於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於理,则为人欲。
什么是“理”?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为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
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就是贪欲。每个人都有*,但必须合“理”。不合“理”则为“贪”。本文中的“欲”即为“贪欲”之意。
儒家说的“无欲”指没有过多的*,并不是没有*,合“理”的*还是要有的,道家和佛家也讲“无欲”,它们的无欲指的是“无欲无求”,“禁欲”等意。
得:会意字,最早发现于甲骨文。左右结构,金文字形,左边是“彳”,右边是“贝(财货)”加“手”,表示有所得。
本义:得到,获得。这里的“得”是“算得上”的意思。《论语》中还有“择不处仁,焉得知?”其中的“得”也是这个意思。
全文理解为:
孔子发牢*说:“我没见到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很刚正。”孔子说:“申枨有贪欲,怎么算刚正呢?”本文包含了两个成语:无欲则刚、申枨之欲。一个人*太多,为了满足*,不免逢迎求全,违反原则,怎能做到刚正、刚强、刚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