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州市高三语文线上统一测试作文题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23日新华网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甲生: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乙生: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丙生: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老师:这两张图片,给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是在给我们上课。
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起了“独特一课,别样收获”主题征文活动。请以该班同学身份,在这堂课后写一篇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化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1】
体会独特一课,带着收获出发
邓和泉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1)班
小孩鞠躬致谢,护士院长顺势回礼——时隔百年,一样的情景,一样的情怀,这彰显出民族精神的传承。老师在课上展示的两张图片引发我的深思:抗疫中一个个平凡的小场景,实则皆是生动的课堂。这两张照片所呈现的“独特一课”,我的收获是:做人应怀感恩之心,谦逊待人,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
小患者鞠躬,教会我应当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鬼门关”渡过一劫,小患者弯下稚嫩的身躯,感谢悉心照料的医生护士……看似平凡的情景,表达的却是小患者最赤诚的感恩。其年尚幼,其真愈显;其行自然,其诚更见。两位小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映射出令人倍感温暖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尚不能“冲锋在一线”的高三学子,我也当怀揣感恩之心,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我看到武汉人民挥泪送别驰援医者时,便因那句“说星星很亮的人,一定没有见过医生护士的眼睛”而潸然泪下。这些和谐、暖心之景,冲散曾经笼罩着医患关系的阴霾,启发了我一颗感恩的心,那就是对抗疫英雄以及一切救苦救难者的礼赞与颂扬。
护士院长回礼,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功成不居”的内涵,而医护人员平等谦逊的态度更让我动容。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谦逊可以使一个战士更美丽。”诚哉斯言。护士、院长谦和回礼,一视同仁,不因其幼而轻慢,不因功高而自居,这难道不是数千年来中华医家最朴素的情怀?难道不是对患者最平等的爱?他们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白衣之下那份至美的谦逊,饱含着对所有鲜活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尊重与热爱,使得一切因身份、地位、年龄不同而带来的差别被忽略,成为担当与奉献最合适的理由。是他们让我明白了对人要有平等之态度,做人当有虚怀若谷的格局。
相隔百年,相同情景,我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启发我抓住契机,去挖掘民族精神的当代风范。
小患者明理感恩,护士院长谦逊平和,这就是“明理感恩”“功成不居”的民族精神啊。此次疫情下,不仅“中国速度”“中国方案”令世界叹为观止,“中国精神”亦犹如宇宙星辰,光华流转。近日世界各国疫情严重,我国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精神,全力输送救援物资,派送专家分享抗疫经验。当然我们只是真诚地与各国守望相助,从未膨胀到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我们让民族精神跨越神州大地,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对于亲历了此次疫情的中国少年的我,这无疑是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课。
恩格斯说:“没有一次灾难不是以国家进步为回报的。”我展望春暖花开的未来,我将带着感恩的心以及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追逐理想,奋斗不止。
【教师点评】
一篇文章,给定材料,给定方向,如何写出思想深度?我以为有几点可以参考。一看作者能不能抓住几个核心概念去组构篇章;二看作者能不能运用概念形成自己的思想表达;三看作者能不能抓住材料的触发点深入挖掘,得出理性认知;四看作者能否自由地形成自己的语言构建。
且看本文:一、行文中几个关键概念——明理感恩、平等谦逊、民族精神、独特课堂——搭起文章的说理框架:二、三个中心句从三个角度传递自己的思想表达——小患者鞠躬教我以感恩,医者还礼教我以平等谦逊,百年同景,教我以民族精神传承之当代意义,三处皆暗扣“一课”;三、能够抓住鞠躬瞬间,深入分析鞠躬双方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四、每一个层次,都是先说理后反思,由人及己,把“一课”之教落到实处,引言、议论、抒情,语言表达自由流畅。
不足之处也有,比如语言还可以适当优化,有些概念表述不是太精准,也不够统一。
(广州市执信中学教师 都昌齐)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以民族精神的传承为切入点,带有一种历史的视野。认为院长、护士的回礼是功成而不倨傲,体现了一种谦逊的大爱。尤其是写出了人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人能对生命有所尊重和热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
小患者“其年尚幼,其真愈显;其行自然,其诚更见”,也捕捉到了感恩是人的一种真诚的本能。包括小作者认识到:“我国全力输送救援物资,派送专家分享抗疫经验。当然只是真诚地与各国守望相助,我们从未膨胀到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没有傲慢与自大,显示出难得的大局观,这让我们对年轻一代也抱有很大的信心。
(著名青年作家 王威廉)
【学生作文2】
江山日月明,美德代代传
梁欢庆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10)班
近日,课堂上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我们的热议。第一张,懵懵懂懂的小患者在治愈出院之时向护士阿姨鞠躬致敬,而面对这看似微小的举动,护士也回以鞠躬。画面亲切温暖,令人感动;另一张照片是上世纪初某院长在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向他鞠躬致敬,他也顺势回礼。这两张跨越时空的照片带给我别样的收获,我不仅看到医患之间的互相尊重,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文明美德代代相传。
鞠躬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真诚的致谢,更有一种暖心的厚重。小患者在出院时向医护人员鞠躬,体现了他对医护人员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则来源于他在染病期间住院,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与用心治疗。这次疫情期间,广大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逆行的身影成了疫区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致敬,小患者的鞠躬正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敬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有尊医重卫的传统,这种传统从未随时代改变而褪色。而医者与患者互相鞠躬致意,让人感受到病人与医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感恩。这两幅图,展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相互敬重的传统美德,给新时代的我上了一堂思德课。
然而知之非难,行之惟艰。现实生活中因不体谅、不尊重而导致的冲突偶有发生,似乎互敬互爱的文明美德正在离我们远去。可是,我们更应当看到,古有张仲景不忘人民疾苦,对普通百姓的伤寒疾病关怀在心;今有疫情期间,医生和患者在病房里共同战斗,互相鼓励——“不要放弃,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扛过去。”不同的时空,相同的鞠躬,两位小患者的文明举止何其相似,“跨越百年的鞠躬”,不正昭示着互敬互爱之风并没有遁失在时间长河中,互敬互爱的文明之风依旧温暖着医生和患者的心。就如同古有理学家杨时的“程门立雪”,为等老师醒来,久立于凛冽寒风之中,尊师重教的传统深入人心;今有扬州大学的“上课礼”,在开学第一课用最熟悉又陌生的仪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用实际行动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美德从未断绝,它在代代流传。
鲁迅先生曾劝告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心中怀着一个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通过行动将文明礼仪的火炬传承下去,一定能照亮前方的路,照亮我们心中的梦。这别样一课,触我心灵难平息,荡我心潮良久已。泱泱中华,如红日初升。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坚信,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传承中华美德,传统的力量定能在新时代久久不息,美德的形象定能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大气的文章。作者首先概括画面,分析图中展示的医患和谐关系,再进一步挖掘图中隐含的美德传承,分析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在当下的传承,最后以新时代建设者的身份呼唤发扬美德力量,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大气而不空洞,这得益于作者对材料细节的深入挖掘。医患之间的相互“鞠躬”代表感恩、尊重,“2020年”和“一百多年前”代表传承,作者虽然着眼于远处、着力于深处,但始终没有忽视对材料细节的细致分析。这启示我们,高分作文需要拓展升华,而拓展升华需要依靠材料,立足材料,这样才能有“根”,才能有“魂”。
(广州市第六中学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本文将小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互相鞠躬,定义为“美德的形象”,这是非常准确的。对于现实中“不体谅、不尊重而导致的冲突时有发生,互敬互爱的文明美德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本文发出自己的心声,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迹为例,说明了这种美德依然在我们的文化中延续着。
几个例子也举得好,比如程门立雪的典故,还有鲁迅先生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恰到好处,为作文增色不少,也令人受到感染,是一篇优秀作文。
(著名青年作家 王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