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7 06:28:46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1)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唐宝民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等,反映了孔子最基本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实施“仁”的手段是“礼”。《论语》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至深,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他为“孔老二”。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其儒学思想深深渗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2)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等,反映了孔子最基本的思想体系。

孔子三岁时,父亲病逝,此后,孔子的家境陷入贫困。孔子极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博学。孔子也并非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相传他身高九尺三寸(今190cm以上)、臂力过人,是一个英武的青年。而且孔子酒量很大,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乗田”(管理牧场的小官),虽然职位不高,但他做得很认真。由于孔子的能力和学识受到赏识,所以他被提拔得很快:五十一岁时孔子当了市长——被任命为中都宰,期间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又升任建设部部长——司空;再后来又升任公检法的最高长官——大司寇;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相当于总理兼外交部长。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让鲁国国君沉溺于酒色,并挤走了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十四载不得重用。于是孔子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又返回鲁国。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转而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专心执教,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士七十二”,有很多弟子后来成为了各国的栋梁。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 ”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孔子的这种“仁”和“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论语》其书

《论语》全文采用语录体,语句多警句形式,一共二十卷,11705个字。《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评论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中引《傅子》评论道:“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学生的言语行事。《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的学生之手,也出自孔子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有论者认为,《论语》的最后编订者,很可能是曾参。《论语》是若干片断的集合,这些片断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诚如《文心雕龙•征圣》中所形容的那样:“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率直鲁莽的子路,温雅贤良的颜回,聪颖善辩的子贡等等,都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3)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论语》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齐论语》和《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的《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今日所读之本经历了两次大改造,一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二十二世纪中期,郑玄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定下《 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已不可考。

北宋政治家赵普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来由,可见《论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之大。《论语》虽然博大精深,但它所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如何能在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生活秩序。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给予我们的就是这种温柔的力量。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人的力量变得无比强大。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4)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论语》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不主张一味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过失,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说明孔子主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要维护住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论语》这本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中,也有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哲学,如:人与人之间相处,是不是越亲近越好呢?《论语》中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即你没事儿总在领导面前表示亲近,就离自己招羞辱不远了;你有事儿没事儿和朋友总是走得太近,那么离你们疏远也就不远了。对于朋友身上的缺点,是否应该直言相告呢?孔子认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即朋友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坦诚地告诉他,如果他不听劝,你就不要再劝他了,以免自取其辱。

在中国文化中,“士”这一阶层具有崇高的荣誉,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社会担当的阶层。那么,在孔子的心目中,士的标准是什么呢?子贡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即一个人做事的时候,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内心有坚定的做人标准,尽心竭力为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觉得这个标准太高,就问孔子:“敢问其次?”——有没有更低一些的标准呢?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说话讲究信用,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不过,这也勉强算作是低一等的士了。子贡觉得这个标准还是太高,就继续问道:“今之从政者何如?”——今天当政的这些人算得上士吗?孔子回答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些气势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士呢?孔子还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即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士。《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天下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其实就是一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这种担当,正是儒家人格的一种理想境界。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5)

在中国文化中,“士”这一阶层具有崇高的荣誉,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社会担当的阶层。

《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君子的问答,司马牛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就继续问道:“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做君子吗?”孔子回答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反省自己的行为,发现没有使自己后悔、愧疚的,这就是做君子的人格标准。当然,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孔子在给学生讲课时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条,我也做不到,但作为君子,要符合这三条标准。仁者不忧,就是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就不会再计较小的得失;知者不惑,是在生活中懂得如何取舍,烦恼自会一扫而光;勇者不惧,是说当你内心足够勇敢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也就不会再害怕前方道路的坎坷了。关于君子的问题,孔子还多次用它与小人来对比加以说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从“义”和“利”的角度来评价:君子走的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在私利的驱使下,很容易走上一条邪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说,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问题,而小人惦记的则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法度,自己不去超越它;而小人满脑子想的是小恩小惠小便宜。孔子还指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另一种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大家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时,君子会认真倾听,即使是自己不赞成的观点,他也会尊重对方,并保留自己的观点。而小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了,遇到自己不同意的观点,他也不表示反对,而是随口说好,但私下却说三道四。关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比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团结别人,与人相处时能够照顾到很多人;而小人呢?很喜欢结成自己的小圈子,不喜欢融入到大集体中。

孔子及论语介绍,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化常识(6)

《论语》虽然博大精深,但它所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最朴素的道理。

《论语》中精深而又朴素的哲理,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人格内涵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些博大而朴实的人生哲理。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2017年第3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