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对应什么词,雨雪风霜对应的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18 04:43:33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注释】:这几句说的是自然现象。在成语里面云雨、雪风往往一起出现,比如“朝云暮雨”、“翻云覆雨”、“风花雪月”、“流风回雪”。古诗词中也经常写到云雨、雪风的诗句,比如唐朝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诗中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句子,辛弃疾的“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

“晚照”就是傍晚的阳光,比如红杏尚书宋祁的《玉楼春》中有“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词句;“晴空”,这个词与晚照相对,晴朗的天空,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雨雪对应什么词,雨雪风霜对应的词(1)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注释】:这两句话说的是动物。鸿就是大雁,也可称为鸿雁,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以及羁旅伤感,所以在诗中被广为引用以寄托此意,诗经里有“鸿雁于飞”的句子,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等;燕是家燕,亦是候鸟。相对于鸿雁的意义深沉厚重,小燕子却也能给人欢喜轻快的感觉,常用来歌颂春天的到来,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宿鸟就是归巢栖息的鸟,古人往往用宿鸟反衬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情,杜甫在《无家别》一诗写到:“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表达对故土的依恋。鸣虫指能鸣叫、发声的昆虫,鸣虫有白天叫的,也有晚上叫的,也有昼夜都叫的。如诗经里的《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我国传统三大鸣虫:蛐蛐、蝈蝈、油葫芦。在这里,根据所对的“宿鸟”,取晚上鸣叫的“鸣虫”。

雨雪对应什么词,雨雪风霜对应的词(2)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注释】:剑和弓是两种武器,尺和钧是长度和重量相对。三尺剑,出自《汉书.高帝纪下》:“高祖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医曰:‘疾可治。’高祖骂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六钧弓,出自《左传·定公八年》中: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传观之。 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30斤,六钧即180斤,用来比喻强弓,比如唐罗隐《登夏州城楼》诗:“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岭北、江东,这是地理方位,岭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岭以北,一说是五岭以北,比如杜牧的“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说的就是五岭以北。江东就是长江的东面,特指从芜湖、南京到上海的长江以南地区,史称“江东”。因为长江在江西九江到南京那一段方向发生了改变,自西南向东北流,所以长江两边就叫江东江西(这里的江西和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或者叫江左江右。江东和江左在古诗词里常常出现,比如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雨雪对应什么词,雨雪风霜对应的词(3)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译文】:人间有消夏的清暑殿,天上有凄冷的广寒宫。

【注释】:人间和天上相对,地上凡人向往天上的世界,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今天的太空探索,天上是人类非常向往的世界,所有最美好的东西都认为是天上的,比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连好听歌曲都是天上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清暑殿是真实存在的宫殿,《洛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

广寒宫是神话里称呼月亮中的宫殿,广寒宫又叫蟾宫、月宫。《锦绣万花谷》卷一引东方朔《十洲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唐鲍溶《宿水亭》诗:雕楹彩槛压通波,鱼鳞碧幕衔曲玉。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的时候就看到宫殿上写着这三个字。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译文】:两岸晨雾弥漫,杨柳翠绿,一园春雨霏霏,杏花艳红。

【注释】: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古人说的杨和柳都是指的柳树,杨柳就是柳树。古人说的杨树也是柳树的一种,叫做蒲柳,比如有个成语百步穿杨里说的其实就是柳树。柳和留谐音,所以常常比喻离别,比如诗经采薇里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表现了对恋人的思念。古人在春天触景生情,特别是河岸两边大片的柳树刚刚冒出新绿,远远望去如烟似雾。

杏花,在古人诗歌里常常描绘春天景象,特别是下雨时的春天,比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释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的另外一种写法就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译文】:两鬓斑白,清晨就有急于赶路的人了。傍晚烟雨迷蒙,老翁身披蓑 衣在溪水边垂钓。

【注释】:两鬓指的是鬓角的头发,风霜在这多指头发花白。人到老年,头发多从鬓角开始发白,途次是指旅途的意思。上句说的是在旅途中的老者早早上路。下句对应了一蓑烟雨,在溪边垂钓到晚上老翁。

这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上一句说的是周朝时期有个白发老人,在旅途中的客栈里哭泣。有人问他为何而哭,老者说:“我年少时以文德成就,开始求仕时,国君好用老者,但不久他就死了。新主又好用武者,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有成,新主也死了,少主上来又好用青年,可我已经老了,我怎么能不痛哭!”这就是个怀才不遇的典故。

对应的晚钓之翁,提到的是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姜子牙年近八十,一天到晚在溪边用无饵的直鱼钩钓鱼。等愿者上钩,直到遇上周文王,才得到重用。后来又帮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姜子牙受封齐王,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这个是老年得志的典型。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