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才不怕牺牲。1934年方志敏奉命率部北上抗日,孤军深入国民党心脏地区。任务之凶险,他何尝不知?但他认为,“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当时,方志敏正犯着痔疮,每天流着脓血,不但不能骑马、走路,连椅子也坐不了,只能半躺着。出征后他在给妻子缪敏的信中写道:“这次出发,任务是非常伟大的,将来的胜利也是伟大的,你今后将在无线电话里得到我们胜利的消息。”无不展示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担当情怀和博大胸襟。
死亡凸显生存之意义。意识到死,更能焕发斗志,奋斗尽责,把对死亡的追问作为对生命意义的特别解读。初入狱时,方志敏以为马上就会被处决,但情况并非如此。于是,他开始改变在狱中的斗争策略。他认为,既然一时不至于牺牲,就要继续斗争,“生一天就得努力一天!”方志敏一面戴着沉重铁镣执笔构思写作,一面提防敌人进房突然搜查。就这样,他执意在敌人眼皮底下,为党留下“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用笔写出来贡献于党”。而当时一起被关押的狱友劝他说,即使写了也没法送出去,而他仍笔耕不辍。他一面继续同看守人员交朋友,积极寻找越狱的时机,一面给同监狱的红10军团干部乔守明等秘密传送纸条,指示他们秘密组建狱中党支部,“在监狱中要学习列宁同志的榜样,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也光荣”。
◆方志敏在狱中所作《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部分)。
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方志敏始终保持着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当然都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绝不是厌世主义者,绝不诅咒人生,憎恶人生,而且愿意得脱牢狱,再为党工作。”“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他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一文中提到了“五个不希罕”“五个宁愿”,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人生誓言,是一种淡泊致远的清贫境界,更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这是方志敏给赣东北、闽北、皖赣、皖南各负责同志的一封未能发出去的信。在信的结尾,他深情嘱托道:“同志们!十分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请你们努力吧!……你们能够为党工作,为党斗争,那是十分宝贵的。”方志敏真正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努力到死!奋斗到死!”“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生命升华
为正义事业献身是牺牲者人格升华的过程,它使精神永存。正所谓:“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这种生死态度,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延展到人生最后的时刻。方志敏对中国的光明前景充满期待,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成功。狱中,方志敏曾“坦告”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俞伯庆:“我们军事是暂时失败,政治上是不会失败的。我们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实现的。”
方志敏在生命最后历程里以手中的笔为战斗武器。笔端所流淌的是对未来中国的热切期盼。他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他以“今日的失败,安知不是明日更大成功之要素”的远大目光,断言中国的光明前景:“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曾称《可爱的中国》等作品“无不饱含赤子之心、挚热真情,融进了生命中最为强烈的感情,鼓舞一代代人的报国情。”
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死是对生的否定,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同时又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激励后来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说:“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这种“精神的寄托”,正是方志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人格的真切表达、为民奋斗风范的完美诠释、甘洒热血崇高境界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其墓在南昌西郊梅岭山麓,墓碑正中镌刻*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
方志敏的生死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对崇高人格的修身砥砺、对人文气节的顶礼膜拜、对凛然正气的择善坚守、对完美境界的心灵皈依。从探寻方志敏的生死情怀出发,我们不难悟出:当年革命走到低谷时,共产党是怎样起死回生的?
1940年,在重庆的叶剑英读到辗转而至的方志敏文稿,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的七言绝句《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表达了对方志敏的无限怀念和崇敬。方志敏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生死情怀作为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他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在这份遗产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唯物主义者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高洁追求,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的政治本色。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