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和府谷东部乡镇地域一样,方言俗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在蕴涵丰富共性内容的同时,又具有本地区流传较多的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方言“土成语”等表现形式。这些方言的形成并被地方人代代相传形成了地方人文的“身份证”和精神基因,成为地方人的文化记忆。它不仅体现了语言作为载体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地方独有的审美趣味。
部分方言俗语、成语主要借助修辞手法来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一 .用比喻、借代的形式,表现人或事物的特征、情感等:
1.嘴是蜜壳儿壳儿,心是辣钵儿钵儿(借指两面三刀,阴险歹毒的人)。
2.啊呀!那老婆像个肥猪一样(人胖或懒惰)。
3.就像个干猴子,瘦得一把皮(直言人瘦)。
4.那人生来倔驴么,和他说话得先把棺材放哈(言指生性倔犟,爱争吵)。
5.死人才和那活牲口说话了(言其不是人,不懂人话)。
6.屁沙石也有火了。就是一圪垯石头也把你温滚兰哇(指长时间的情感滋润,总能软化铁石心肠)。
7.谁他妈裤挡烂烂,漏出个你来(说明“你”来路不明)。
8.六月的天,娃娃的脸(指变化快)。
9.不要看那个没牙钵儿了,玩意儿多了(代指小孩、老年人之聪明)。
10.那种人,一辈子光放屁,不把屎(说大话、空话的人)。
11.蝎子的尾巴后娘的心(指代恶心肠的人)。
12.人家是老腿旧胳膊了(有过不正当关系的人)。
以上例句通俗易懂,既活泼了字面,又突出了情感,是人们对生活细致体察的生动反映。
二.黄甫的俗语中夸张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把民众的思想感情表达得丰富鲜明。
1.㞗大的东西,你想怎了(指鄙视对方力气单薄)?
2.甚也想做了,盖上十八床大盖体梦各哇(痴心妄想)!
3.那人一辈子往钱眼里钻了,煮挂面也数根了(形容对钱的吝啬)。
4.你还是个女人?八道腰子也捆不紧(生活邋遢,不修边幅)。
5.我们二姑舅还,寡得要命了(寡淡,不近人情)。
6.还有哪种护娃娃了?亲得瞎眼兰(过分溺爱)。
7.日粗日得牛嚎了(对说大话者的不屑)。
8.你个日倒霉货,还狮子大张口,甚也想做了,就是裤儿挡着了(对有非份想法人的轻蔑)。
9.旋风踏蛋了,鬼曰弄上兰(意为胡闹)。
三、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或拟人或拟物,描绘得生动形象。
1.整天夹着个尾巴瞎溜达,就会个说东道西笑话人,真不是个东西(指搬弄是非者)。
2.外财不扶命穷人(意指生活得自食其力)。
3.山曲儿词“泪圪蛋蛋消不了胡子上的冰”(极言走西口人的艰辛状)。
4.那个枪打鬼,嘴上没个把门的,成天鬼咯叨,嚼豆子,不知道鬼嚼他大大那甚舌链根了。(指撒谎人)
四.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近音)条件,句子有了双重意义,言此而意在彼。黄甫人运用双关语多为谐音双关:
1.枣骨子解板儿——没几锯(句)。
2.打上灯楼卖煎饼了——摊(贪)得的多兰。
3、.阎王爷爷吃黄豆了——鬼吵(炒)孝帽子。
4、十四领皮袄两头放——七领〈七零)七领〈七零)【七零,”七零八落”之”七零”,有松散之意,指行动缓慢、迟钝,反应不迅速】
5、西瓜掉油瓮了——大滑(猾)头一个。
6、二良家妈妈——没有一良(量)子(一量,即一种)。
7、夜壶没有梁子——滑(猾)头。
8、炉寝里插火柱——钻(专)灰。(指专门干灰事)
9、不脱裤子过黄河——衣(以)湿(实)㞗(求)湿(实)【意即:实事求是】
10、外甥打灯楼——照舅(旧)。
此外,还有运用语义双关的歇后语,如:
1、.寡妇老婆抱住夜壶哭——我连你也不如。
2.烟洞上招手了——往黑路上引了。
3.天上的雷声,地下的黄风——虽然威风,没大的时分。
4、二股杈打老婆——一顶两下。
5、赵寨家娶媳妇儿——走着再看(意即:边走边看)。
五.通过对比、 对偶,表示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如对懒惰、保守的讽刺、警戒,对勤劳、创新的肯定、赞许,深刻体现了生活的本质。对偶的基本特点是结构上形式上的“对仗”,对比则是意义上的“对立”。
1.跟好人出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
2.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
4.吃过黄连苦,方知蜜桃甜。
5.好死不如赖活着。
6.蚂蚁爬树不怕高,有心学习不怕老。
7.斗争长才干,实践出真知。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9.胆儿大吃得壮,羞头懒面吃不上。
六.反语就是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表达强烈的方言效果:
1.你就是个狠心贼,这么多时不回来。
2.总算把你个孙子等回来兰,我把你个挨刀鬼。
3.把你个没风水货头儿,不知在哪死填哈流糖糊糊咯兰,把老娘害得干等着。
4.数你吃劲儿了哇,谁能比上你了。
5.你敢是多喝了几瓶墨水兰哇,怎哇写不出几本书来?人家写《春》了,你怎哇不写个《秋》来?
前三句话体现夫妻间的甜美、亲密感觉,溢于言表。后两句话则朴实无华,讽刺十足。
七.方言中的“土成语”有固定旳结构形式,大部分是从古时沿用下来的,是汉语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1.不值烂糙(指无价值之物;不值得交往之人)。说到“不值烂糙”,黄甫街曾传有一真实的传说,说的是一个叫韩护城母亲教照儿子(韩护城)的话:“护城,佑城你兄弟可是坐了甲长兰,出去外面,你可不要和那些不值烂糙的人说话。”
2.半路失地(事情的中途)。
例句:时来兰,运来兰,那老汉半路失地运来兰,娶老婆还带回一面肚来。
3.不走时气(运气不好,办事不顺利)。
例句:今儿不走时气,一出门到碰上鬼兰。
4.不倒口齿(一口咬定,不改变说法)。
例句:你再问一百遍,我也就知道这么个,不倒口齿。
5.不言嗝喘(无言或不善多言)。
那后生天生不言嗝喘,可是个老实圪蛋。
这类方言很多,列举几个:白凭无故(也说凭白无故,没有任何原因),不服生冷(不服管教,敢于顶撞人),笨雀儿先飞(指提前行动),叭踏流星(走路或跑步速度快)……
以上这些是黄甫人常用的“土成语”,虽然在一般的字典里不找到,但确确实实活跃在黄甫人乃至周边区域人的口中,是黄甫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事实上黄甫方言,远不止借修辞手法、“土成语”来表情达意。再以重叠字形成的形容词的使用为例,有一部分当然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列举如下:
红格艳艳、黑格楚楚、白格生生、蓝格莹莹、棉格楚楚、麻格酥酥、薄格闪闪;绿油油、白茫茫、黑乎乎、黄澄澄、红扑扑、灰蒙蒙、银闪闪、金灿灿;远远儿、早早儿、快快儿、好好儿、美美儿;漂漂亮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马马虎虎、高高兴兴、勤勤恳恳;慢腾腾、红彤彤、急匆匆、笑眯眯、笑哈哈、笑呵呵、乐滋滋、乐陶陶。一个“明”字,嵌字不同,表意有别:明卜溜溜(光亮)、明子烂烂(贼亮)、明的朗朗(亮堂清楚)、明格丹丹(明了清晰)……
这些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普通书面文字绝对无法替代,即使困守书城,苦思冥想也难以造出来。要全面反映一方之言,这类词语也很多,例如:
熟语:吃干饭。嚼舌根。不管三七二十一。
谚语: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上起得早,八十不会老。早雾晴,晚雾阴,十雾九要晴。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抱住黑豆哭。
歇后语:骑驴看唱戏——咱走着瞧。灰堆里烧山药——都是些灰(混)蛋。牛头不烂——多费几炉柴炭。
格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跌倒自爬起,等人扶可晾起。无论你活得怎样,背地里总有人说三道四。
惯用语:老油条。背黑锅。替罪羊。人家偷牛你拔角。
箴言: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越是成熟的谷穗,越懂得弯腰。
寓言: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盲人摸象。
民间成语:隔三过五。七上八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总之,黄甫方言同府谷方言、陕北方言乃至晋西北方言大同小异,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可以望文生义。如“受苦着了”,“受苦”指的是从事劳动。普通话讲蔬菜,地方人说菜蔬。“你说的这事儿不离乎”。“不离乎”(差不多)一个“乎”字,应是个口语,非文言之“之乎”。至于“垫窝窝”、“顶侯侯”(弟兄姊妹中最小的)。“哇唔儿”(唢呐),“涮灌灌”(指老来生子),“棺材瓤子”(高龄老人)……这类方言怕是只有区域内的人才能懂得。这里仅就黄甫人常见的部分方言俗语列举了一些,二人之辑,挂一漏万,所列例句有的时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此恳请方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