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谁写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有几个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4 19:45:34

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共克时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11月4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不到长城非好汉”,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魄,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这句话出自*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原名《长征谣》,是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登上山顶所作,定稿是在当年的12月。

“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六盘山又名陇山,因此甘肃省简称“陇”。六盘山以险峻著称,须经六重盘道才能登顶,所以名为“六盘”。

当时*率领红军登上六盘山,极目远眺,天高云淡、北雁南飞,四面八方的北国之秋一下子映入眼帘,在红旗漫卷的西风中,*慨然命笔,写下了这首既脍炙人口又豪情万丈的词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我们知道,在*的诗词中,一直有着“天下”视野。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就明确提出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所以,我们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眼前立即浮现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磅礴气势;读“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总能身临其境般体会到大雨中北戴河的苍茫意境。在*的作品里,类似这样充满革命豪情的诗词还有很多。通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革命家的情怀,和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福祉,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正是《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让六盘山名扬天下。据记载,因为六盘山的重要战略意义,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等都曾到过这里。《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起驾长安,亲临六盘,视察马政。因为在古代,马政向来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两万五千里的路被英勇的红军用脚步丈量着,而六盘山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用不朽的身躯负载着革命的队伍,从此,这座曾经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历史名山就成了红色之山,革命之山,胜利之山,如同长城一般拱卫着华夏大地。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句并不艰深的话,包含着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长城,我们习惯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因为高大坚固、连绵不断而为世人瞩目。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雄,修筑长城进入一个高潮时期。长城的称谓,就始于春秋战国。《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六国后,连接和修缮了各国的长城,于是有了万里长城的说法。

西汉初年,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守军不足,匈奴不断越过长城掳掠。即便如此,长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作用。西汉名将程不识奉命驻守长城,因为治军严谨、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只要他戍边匈奴人就不敢来侵犯,人称“不败将军”。后来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长城为攻守的主要据点。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修复长城,对维护国家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今天在祖国西北敦煌一带,仍然可以看到汉长城遗址,漫漫戈壁中顽强矗立的残垣,在诉说着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今天的长城,早已从防御保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更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以及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放眼全球,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同时,这次疫情告诫我们,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勇气、共克时艰。正如**所说:“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刘同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