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意境
东晋诗人陶渊明,41岁任江西省彭泽的县令,但只当了88天,便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誓言,辞官回家做个农夫。
陶渊明画像
在陶公看来,生命只有从欣赏田园风光、体验生产劳动、读书饮酒中才能获得真谛。他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描绘桃花源生活的安宁和谐、自由平等,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唐代19岁的诗人王维取材于陶公《桃花源记》,做诗《桃源行》,妙在毫无雕饰,更能引起了人们的兴味,使桃花源更加有名。
《桃花源记》原文
不少人认为,陶公所记录的桃花源是确实存在的,它是湖南北部、常德中部的武陵,带有道教神仙境地色彩。而也有专家说这不符合常理,身在南方的陶令怎么会知道北方人的生活?
1936年大学者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文中,质疑桃花源在南方武陵这种说法,认为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洛水上游的桃源坞堡。
《桃花源记》意境
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仅出自此文的成语就有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无人问津、鸡犬相闻等;
至少有8个地方都说自己是桃花源,如湖南常德、重庆酉阳、江西庐山、湖北武陵峡、安徽黟县赤岭村、河南南阳内乡县、江苏连云港、云南坝美等。桃花源或许是你心中的一道风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1600多年来,猜测不断,质疑不断,最终没有定论。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立马删去相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