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熟求新 反弹琵琶(一)
——议论文如何做到观点深刻独到
作文发展等级有四个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此四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但它们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其中,“深刻”是就考生作文的思想性而言的,而“思想”又是作文的灵魂。假如一篇作文是一棵大树,那么“深刻”是根,“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是枝叶,根深方能枝繁叶茂。
一、辩证思考,立意深刻
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决定了审题立意的高度和厚度。考生审读作文题目,需要辩证思考,才能精准而深刻地理解题目意蕴和命题意图,才能在作文中做到见解新颖独特、有哲理、对人有启发性。辩证思考就是运用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哲学基本原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尝试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五大范畴去理性分析问题,进而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例如:
近日,故宫官方咖啡馆“角楼咖啡”在故宫博物院西排房正式开业。咖啡馆以《千里江山图》为主要装修元素,咖啡上的印花是“如朕亲临”“朕心甚累”“母仪天下”等独具宫廷特色的词语,馆内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区,摆放《千里江山图》扇子、故宫日历等文创产品。咖啡馆一开张就引起各家媒体的关注,也引发网友们的议论,诸如:“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不伦不类,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为什么不是茶馆而是咖啡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通过“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的“私信”通道,向故宫博物院表达你的看法。
这个题目的“考查视点”在:你如何看待“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一事。
审题可先在“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范畴去分析核心事件的相关要素。要素一:故宫。故宫是文物集中展览的场所,是一个博物馆,是一个科普场所,承担的是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重任,从本质上看,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素二:咖啡馆。咖啡是一种饮品,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承载着西方的人情和文化。相对于代表中华文化的“茶”而言,咖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外来文化。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其实就是接受外来文化的一种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提到“角楼咖啡”具有“中国特色”。因此,题目谈“故宫官方开设咖啡馆”是表象,其本质是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中各家媒体与网友们的评论引导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想要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则必须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以达到“深刻”:为什么说“故宫文化真心是与时俱进了”,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做法符合时代的要求,文化的交流(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里的咖啡注入了有趣的灵魂”,因为故宫咖啡馆不是纯粹商业行为,而是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传播文化;为什么发出“故宫需要一杯咖啡吗”的质疑,因为纯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不应有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为什么认为“不伦不类”而建议“该是茶馆不是咖啡馆”,因为咖啡馆破坏了故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纯粹性,我们要对西方文化的侵蚀防微杜渐……探究问题的原因,是获得深刻立意的好途径。
从“对立统一”角度辩证思考,“故宫”与“咖啡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是相对对立的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两者的统一:故宫开设咖啡馆,能以迎合外国游客消费心理、尊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方式吸引大批外国游客,使其在馆内感受到别样“中国风”,进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感,这不又是很好地传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吗?国内游客到馆歇脚消费,享受服务,在品味咖啡之时将之与“茶”相比较,或许会获得一份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独特感悟与理解,从而更加激起对中华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认同感。从“联系发展”的角度辩证思考,可以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既要“走出去”—— 创新传播、有效传播,又要“吸进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当自强”—— 文化自信、繁荣复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给我们提供了作文审题立意时辩证思考的维度,但在具体运用时应就具体材料的特性灵活运用,力求写出浑厚深刻、独具慧眼的文章。
二、巧用辞句,语言深刻
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需要精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但是,现在很多考生的考场作文在“模式化”结构里多呈现为语言空洞、口号化干号,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深沉幽远的意境,当然更没有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的哲理,“去语文化”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作文的“深刻”训练,也需在语言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巧妙用词用句,展现思维的逻辑性与层次感,强化论证的力度与深度;语言表达应融“我”在其中,通过增强语言表现张力和情感张力来展现作文主题的“深刻”。
例如文段(题目材料:故宫“角楼咖啡”开业):
很多时候,咖啡是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符号,但对于故宫此举来说,它只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只要能保持传统文化的中华魂,就算咖啡带有“洋味道”那又何妨?我们不能因为看见了“洋包装”,就说传播传统文化的内里不够真诚。翻开史册,可见盛唐带有西域风情的绫罗绸缎显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襟;宋朝去向中亚、非洲的船只,传达着经济文化交流的美好向往。而今天,虽说开“角楼咖啡”的目的并非将中华文化传到外国去,但以咖啡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延续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文化传统,显示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意愿,也体现了“四方皆友”的大国气概。若是坚决不愿乘“咖啡热”之风,囿于一方天地,岂不又和文化传播“广传给更多人”的意愿相悖了?
该生巧妙地将个人独到见解以转折强调的方式表达出来,显示了论证思路的逻辑魅力;用“翻开史册”“而今天”两个词组,将问题放置古今进行纵向比对,“若是”“岂不”等虚词的运用,以假设、反问的方式推翻了一般人的认知,提出了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看法,观点大气鲜明,具有极强的论证效果。准确灵活的词句运用,使论证语言不失生动,而且行文之中蕴含着学生对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理解与思考,启人心智,发人深思,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以小见大,论证深刻
与当今时代的大手笔相呼应,近年作文题目宏大主题频繁出现,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人士在解读命题导向时强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倾心倾力凸显战略决策,反映热点话题,坚持服务大局,打造思想高地。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这是时代对作文的要求,也是作文的使命。
然而,学生在写宏大主题作文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文里多是口号句子,大而空的表达让人见而生厌。如何让宏大主题作文写得“深刻”呢?笔者认为,不要“假、大、空”,应该“真、小、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富有社会生活情味和真情实感的内容展现宏大主题。
请看一则显示“小”的片段:
晨读是一个老传统了,至少于我而言。少年时,父亲尚闲暇,爱教我背诗,诗里有许多先生:“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颇自恋的李白先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爱忆昔的杜甫先生!“我有生平志,醉后为君陈”,颇放任的乐天先生!还有华清宫前的牧之先生!赤壁矶下的东坡先生!带湖前的稼轩先生!……在每一个听父亲晨读和跟父亲晨读的清晓里,我都一一拜见过了。
形象聚焦,虚实结合,最能得“以小见大”之法的精妙。该生作文聚焦“晨读”,用具体的诗句(诗人)罗列晨读内容,不仅没有给人堆砌之感,一人一句诗,一诗一境界,反而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厚。以晨读(背诗)为核心,把自己对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用排比句式铺陈开来,语流暗涌,感情充沛,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承中华文化”的宏大主题已然体现。文章内容集中,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获得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佳作赏读
代沟,不填也罢
不知从何时起,“代沟”人们议论的话题。一时间“互相理解、信任、默契”成了两代人追求的目标,无数不同的家庭,似乎有相同的使命——“填代沟”!
代沟,非填不可吗?
要回答问题,必须先看看“代沟”是什么。它主要是两代甚至几代人由于时代、生活环境、所受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的看法不同。
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在于两代人的意见不合吗?只要略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社会的进步,是通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来实现的;而人类的认识和能力的进步,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超越了先人。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
假如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默契无比,根本无“代沟”可言,那倒真不是好事情。不说远的,假设近两百年前,几代人“同心同德”,则饱学之士固然摇着脑后的辫子陶醉在普天下的“理解与信任”中;小姑娘亦是踌躇满志,因为裹了那样小的脚,连阴沟都跨不过,望见“代沟”更是要发晕了。不知那些热心于填代沟者可乐意去过那种日子呢?
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只有三种方法,要么老一辈向小一辈“妥协”,要么小一辈向老一辈“投降”,再两边一起开步走,来个“胜利会师”,握手言和。这容易办到吗?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的思想。而且,就算揉合在一起,又有什么用呢?牺牲家庭内部的“争鸣”气氛,去换取所谓的“了解、一致”,这必要不必要?巴金名著《家》中的那个家,是毫无疑问有着宽深的“代沟”,并且高老太爷和觉慧这“代沟”两边的代表,是绝不妥协的。而高觉新,正是为了家庭的“理解、融洽”而充当了“填沟人”。他填进去的是什么?是他的青春、他的前途、甚至于他的妻子!而他所换来的,终究只是家庭最后的破裂。“代沟”这个社会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那么,不填又怎么样?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
“代沟”是普遍的,对于一定的家庭,不可能在所有观点上都相同,因此它的纯属正常。所以,遇到实际问题,家庭成员可以讨论决定。一般的问题则不必强求一致,你上你的班,我上我的学,让时间来证明究竟谁对谁错。
地球诞生亿万年,至今仍在活跃地运动着。地壳的运动使这星球上有高山,也有深谷,还有沙漠。它在变化,也在成熟。没有人想去把地球上的高山削低、深谷填平。高低起伏,原是大地本色。沟壑纵横,岂不也正是人生本色?
既然如此,那么——代沟,不填也罢!
技法获取
这是一篇反弹琵琶的成功之作。所谓反弹琵琶,也称逆向思维,它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对人们普通认可的道理或结论进行反向思考,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一、颠覆传统,反向立论。
代沟历来是备受指责的消极现象,但是本文的作者告诉我们“代沟,不填也罢”,这是对传统观点和观念的颠覆。反弹琵琶本质上就是对传统观点和观念的颠覆,作文要有新意,不人云亦云,就是要在立意上逆常规,逆常理,反向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这个世界是勤劳者的世界,可是马云逆向思维,反弹瑟瑟,大胆地提出“这个世界是懒人的世界”,观点新颖独特,令人眼前一亮。“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但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不但新颖,而且意义更为深刻。
二、责难旧说,以破促立。
文章在提出“代沟”的话题以后,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代沟,非填不可吗?”作者指出:代沟必须被填平,得说出它的不合理性才行;两代人对客观世界看法有差异,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社会,几代人想法如出一辙,那倒真不是好事情。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再者说,填代沟,怎么填?”作者指出:两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观念,自己的看法,你想把它们拼命揉合在一起,既难以做到,又没有必要。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对传统观念“要填平代沟”的责难,通过层次深入的剖析,“要填平代沟”观点的不合理性暴露无遗,“代沟不填也罢”的观点自然也就有了基础。
三、正面阐述,多方论证。
文章在提出两个问题之后,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那么,不填又怎么样?”然后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有胆量,面对“代沟”的存在说一声:“不填,又怎么样!”接着阐释理由:对于一定的家庭,不可能在所有观点上都相同;遇到实际问题,家庭成员可以讨论决定,一般的问题则不必强求一致,让时间来证明究竟谁对谁错。文章最后一段叙述地壳运动、地球上沟壑纵横的事实,进行类比说理,指出高低起伏原是大地本色。这里,有因果分析,有类比论证,两者都是对中心论点“代沟,不填也罢”的正面阐述。有了对传统观点的分析批判,又有了这里对新论点的正面阐述,“代沟,不填也罢”的反弹就显得充分有力了。
技法讲解
(一)反弹琵琶法的具体运用
1.换词法。有些成语、名言警句如以现代观念思考,会显得不够准确、完备。我们可以巧妙地更换一些重点字词,其意将会更深远,更切合时代命脉。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可反弹为“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其主题是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要努力防止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可以反弹为“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就是要我们打破陈规旧俗,大胆创新,营造一方灿烂的蓝天;“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反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苦学精神固然值得赞扬,但在苦学时若能注重学习方法,注重科学用脑,变苦学为乐学,学习效率将大为提高,这何乐而不为?
2.否定法。有些名言警句若变换一个相对立的角度去思考,也会产生新意。例如“功到自然成”可反弹为“功到未必自然成”。我们在肯定“功到自然成”能激励人们认真踏实做好事情,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将笔锋一转,指出要想成功,单靠“功到”还不够,还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有自身素质和天赋,有恰当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客观环境。
3.追究法。我们还可透过现象看本质,追究其本源,推翻历史定论。如“东施效颦”是否定东施的做作,我们若从东施效颦的动机去思考,就会产生新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东施能有自知之明,自知其丑,便借鉴别人优美的举止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种勇于完善自己的壮举有何错?“狐假虎威”中的“狐”历来是受贬的对象,我们若追究其根源,就会发现问题还是出在老虎身上,如果老虎不假狐狸示威,狐狸断然不会招摇过市,也不会落得个狡猾奸诈的千古臭名。
4.质疑法。根据新时代精神,我们对一些成语“反弹琵琶”,提出新的疑问。例如有位学生在《“班门弄斧”勇气可嘉》一文中指出,为了求教于大方之家,便于名师指点,把自家的“底子”全抖搂出来,有何指责之处?勇于向名师挑战,不迷信权威,是何等的胆量?无独有偶,一位学生反弹成语“知足常乐”,他提出“知足者何乐之有常乐”。知足就会富而丧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若人人都知足,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停滞,此“乐”实为“悲”。
5.假设法。 有些饱含哲理的名句,已被大家接受和运用,人们的思维也就容易形成定势,难以有效地发现。其实,我们若能假设一下,也能获得新意。例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假如你走的不是一条正确之路,而是一条错误的路,而不怕别人的关语,不接受别人的意见,那岂不是越错越远,走上人生的不归路吗?
6.挑剔法。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挑选某点问题,加以反弹出新。例如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句,若从时间效率这一现代意识上去思考,可提炼出“苦干加巧干”的新观点。我们还可以从柳宗元的《黔之驴》中挑出:“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指出驴“喉断,肉食”的悲惨遭遇的直接负责人是那位“好事者”。倘若好事能“物尽其用”,可怜的驴也不会魂断山下。
7.解释法。即对常规定势物做出新的诠释。例如小草精神一直令世人弘扬。但有位学生则写了一篇观点前卫的文章《小草精神不可提倡》,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小草安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现状,揭示了小草的“无人知道”的安分守己,不思进的盲目心态,这种“不求闻达”的消极思想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拼搏进取的主旋律是格格不入的。作者最后强调,我国要想立于强国之林,必须摒弃小草精神,勇于开拓,发奋图强。这种全新的解释,给司空见惯的万物赋予了新的思想。
8.切入法。找准反弹琵琶的切入点,也能写出境界全新的文章。例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不畏强手,持之以恒历来被人们赞颂。一位学生却以乌龟获金牌是否光彩为切入点,抓住乌龟行为来反弹琵琶:乌龟在与别人赛跑时,见到对手犯错误不但不提醒,反而落井下石,投机取巧地获得金牌,这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给予否定。小作者并呼唤新型互助共进的“龟兔精神”出现。
运用这些技法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二、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三、“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