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病举隅│对仗篇:(5)不匀
(本文观点:诗词对偶上下句间,意之轻重、力之大小,当如铢两悉称,否则就会给人不匀称的感觉。)不匀是指对仗而言的一种诗病,又称失衡。是指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功力不均,两句不平衡。诗词对偶上下句间,意之轻重、力之大小,当如铢两悉称,否则就会给人不匀称的感觉。
不匀之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内容不匀、句式不匀和风格不匀。下面便分别述之。
第一,内容不匀。所谓内容不匀是指上句说两事,下句只说一事。试看宋之问《江南曲》:
妾住越城南,离居不自堪。
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
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
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此诗写一个少妇因丈夫远离的不堪情怀。中间二联全用对句,尽管表意单薄,但对偶还算工切。不过对颔联“采花惊曙鸟,摘叶喂春蚕。”仔细分析的话,便可以发现,上句与下句的意思表达不匀。上句因“采花”而“惊鸟”,一句之中有两事,而下句“摘叶喂春蚕”仅仅只说一事。
又比如杜甫《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
卧病巴东久,今年强作归。
故人犹远谪,兹日倍多违。
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
诸公不相弃,拥别惜光辉。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而且题在屋壁之上,足见其情其意高远,而且中间两联也甚为工切。不过颈联“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不匀。出句写“宴”见其喜,写“仗”见其衰,含有二事,对句只言听歌伤悲仅一事,对句不如出句之工。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曰:“对偶上下相称最难。戴石屏以‘尘世梦中梦’,对‘夕阳山外山’固不佳,即‘春水渡旁渡’,尤未尽致也。” 其出句言景之美,景之佳,无限风光,恍若仙境;对句却言世事如梦,辞意低鄙,难以接受,又是对句不如出句之工,亦谓上下不匀也。
第二,句式不匀。所谓句式不匀是指上下句语音节奏不一。譬如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本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云:“‘一孤’似病,天趣自得。大有洗炼,非率尔得者。”此处说“一孤”似病,大抵就是指上下不匀之事。请看颔联的语音节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音节奏不一,视为不匀。
又譬如王维《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本诗状景言情,是说杨员外居住的琴台附近环境优美、静谧,青松苍翠、古老,俨然如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欣羡,诗人即景联想到隐居、避世的情趣。“迷”、“有”二字用得巧,一虚一实,互为照应,融为一体。明·陆时雍《唐诗镜》云:“三、四意境之妙。大略意境既成,则神色自传,声调即不欲而合矣,此第一上流。”而《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云:“三、四工而婉。第六尤替,作对更如不意。” 此处说“作对更如不意。”大抵也是指上下不匀之事。请看颈联的语音节奏“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语音节奏不一,即为不匀。
第三,风格不匀。所谓风格不匀是指上下句风格不一。譬如杜牧《早秋》: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全诗对偶工整,首联写景,突出早秋时节的景物。杜牧的律诗中以拗硬奇峭之语显现出一种力度,颔联“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诗思之奇、设语之怪,与韩孟派诗人有相通之处。并把酷暑与酷吏联系起来,实则暗喻。尾联为整诗的中心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君王和民生命运关切的忧世之嗟。但本诗颔联风格上一俗一雅,十分不匀。方回在《瀛奎律髓》评介云:“大暑如酷吏之去,清风如故人之来。倒装一字,便极高妙。晚唐无此句也。牧之才高,意欲异众,心鄙元、白,良有以哉!尾句怪。”的确,从句法和喻意之新来看,此联颇为称道。但就风格而言,正如纪昀在《瀛奎律髓汇评》中所说的:“次句生硬。‘清风’句自好,‘大暑’句终不雅,五六调劣,结亦不佳。”
诗词创作中,对偶不匀以功力“不匀”最为多见。黄白山在《载酒园诗话》中有专门的论述:“凡两句不能并工者,必是先得一好句,徐琢一句对之。上句妙于下句者,必下句为韵所缚也。下句妙于上句者,下句先成,以上句凑之也。如老杜‘接宴身兼杖’,何等工妙,下句‘听歌泪满衣’,则庸甚。然此韵中除‘衣’字别无可对。‘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上句费力,下句天成。题下注云‘得寒字’。五月中‘寒’字颇难入诗,想杜公先为此字运思,偶成七字,然后凑成一篇,其上句之不称宜也。”所以说,对于不匀之之问题,后来者当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