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名科学家读后感,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范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6:03:29

怎样做一名科学家读后感,科学家故事100个读后感范文(1)

施一公为学生授课。 童笑雨 摄

施一公为学生授课。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2月24日电 题:科学家变身“人生导师”施一公:希望为孩子人生路导航

作者 谢盼盼 童笑雨

“你能做的是不负自己,尽所能不留遗憾。”讲台上,面对一名中职学生“连本科都考不上,以后人生道路会不会变窄”的困惑时,“科学家”施一公变成了“人生导师”施一公。

他的回答很真诚:“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无论你在职业高中,还是任何一个岗位。”他说,希望能用科学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孩子,为其人生路导航。

2月24日,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启动仪式暨“科学第一课”在浙江杭州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启第一讲。

依照课程名字,这或许是一堂科学普及课,可能会有各类科学名词或科研成果详解。

但施一公给线上线下500多万名师生讲的却不尽然。80分钟里,他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过来人。

“怎么做才能成长为一名像您一样优秀的科学家?”屏幕那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发问。

“在你这个年纪,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较真,甚至唱反调。”针对这一问题,施一公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提出一个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他说,当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时,“相信你的科学素养已经养成”。而在现阶段打好基础、学好知识,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必经之路。

“您会遇到挫折吗?有的话如何面对和克服?”常山县第二中学一名女生接着提问。施一公直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也不例外。最大的一次打击,是大学时父亲的去世。

那时的他觉得世界倾覆、价值观崩溃,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夜不能寐、凌晨三四点跑到空旷的圆明园内一个人抒发心中的悲愤。

但后来他逐渐想通,不要因为一次打击就沉沦,不能给自己借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现场,他奉劝学生,要和自己比。不辜负青春,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即使和同学比,也要保持心态的平衡。

他说,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打击大小和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最后能够有所建树、成功的人,一定是那些被打击后还能站起来的。”

“长跑有什么好处?”现场,杭州外国语学校一位男生的提问十分“生活化”。

据悉,除却科学家的身份,施一公还是一位长跑爱好者。

53岁时,他曾以3小时34分56秒的成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全马。如今在西湖大学的校园里,也能看到他带着团队跑步的身影。

谈到喜欢的话题,施一公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跑步以及体育运动的好处,不仅在于锻炼身体更好地工作,更在于磨练心智。

他透露自己和跑步结缘的来由——读初三那年,他意外报名参加了校运会1500米长跑的比赛,结果跑了倒数第一。但施一公没有因此讨厌跑步,反而开始努力练习跑步,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后提升很大。

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他又在竞走项目上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记得在清华大学新生运动会上,我报了3000米竞走,一不小心拿了第一名。”

这个过程中,他悟出一些道理,运动健身能让大脑更好地思考,自然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而长跑和科研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虽然和学生分享的内容,没有太多的科研属性,但在施一公看来,却十分必要。

他说,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高年级,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科学家用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孩子,那么就能为孩子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好向导。”

课程一开始,施一公从“150年前的留美幼童为何要出国”“20世纪初的孩子们是怎样在战火烽烟中艰苦求学的”这两个故事切入。最后,他道出了希望:“今天的你们,也许就是未来改变世界的科学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