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初三,就不可避免地为人生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考试而忙碌着,初三的日子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学习的压力大了,父母的期望重了,心中便多了几分想要倾诉的愿望。请你以“我在初三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失误概述】这个题目在学生看来并不难,因为面对初三,每个人都有很多感触,写作起来自然有话可说,而且学生们大都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正确面对初三学习压力增大的现实,在文中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极力适应,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状态,是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本文的选材和立意都没有太多问题,需要的是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使得自己的作文得到有效扮靓。学生的作文语言存在着词语运用老套,缺乏新意;句式长短没有章法;语言平淡无味,不会运用修辞手法;意境浅薄不耐寻味等问题。
【失误例文】【升格指导】我在初三的日子里
秋天已经到了,但我依旧觉得闷热,可能是因为初三的日子到来,让我措手不及吧。可不是吗,作业多了,大大小小的测验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我简直都喘不过起来。
每天早晨,我都是急匆匆的吃完饭,跑进教室,来不及平复狂乱的心跳,晨读已经开始了。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走出,各种习题一古脑地来到我面前,头脑开始不清晰,哀叹声越来越多,我气恼地放弃一道难解的题,想抱怨,但想想几个月之后的中考,我又一次在心里积蓄着力量。
然而日子一天天走过,我慢慢学会了适应,因为时间紧张,我已经在初三的日子中习惯飞快地走路,习惯在吃饭时大口吞咽,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与同学边吃边聊天了。课堂上,我会紧张地盯着老师的板书,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下老师的讲解。每一块零散时间,我伏在习题册上,做着各种习题,一道一道,不急不躁,为中考做着准备。
每个夜晚在台灯下奋战,早已经忘记了曾经的习惯与爱好。白天,头脑飞速地运转。夜晚,只剩下沉睡,为了明天上课的时候可以有精神,更努力。
早上,我一边背着化学式,一边搅动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等这粥吃完,匆匆忙忙中,我又踏上了上学之路,这就是紧张的初三,我的初三。
要想扮靓自己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锤炼词语。
汉语的词汇是丰富的,同一种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汪国真《雨的随想》中有这样的句子:“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在这句话中,如果把 “弥漫、浸润、镌刻、瓢泼”四个词语分别换成“酝酿、营造、铭刻、制造”,也能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原文的这几个词却使文章的语言变得别有风味。这篇习作中,“大口吞咽”如果换成“风卷残云”,应该是更有表现力的。
二、灵活选择句式。
长句短句结合。长句修饰成分多、联合成分多,长句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缜密、细致;读来可给人气势畅达、跌宕摇曳、条理连贯的感觉。而短句结构简单,可使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读来简洁、活泼、有力。如罗兰《秋颂》的结尾:“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薄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受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本段第一句话由四个短句构成,后两句是长句,这样长短句结合,使作者对秋天赞美的感情跌宕起伏,更加丰富。读来语速一急一缓,气势畅达。本文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表现初三的紧张生活,如:“前脚跑进教室,后脚还在走廊,狂乱的心跳来不及平复,晨读已经开始了,同学们那一张张苦读地脸庞在我面前晃动,这就是初三?我问自己。然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一个个老师接踵而至,又接踵而出,我们与各种习题纠缠不清,头脑开始不清晰,哀叹声越来越多。”前面四个分句可以给人以紧张匆忙之感,中间的自问自答直接抒发内心的疑虑,然后不妨不厌其烦地罗列学科的名称,可以使这种紧张感得到有效渲染,更好地表现初三生活的劳累与充实。
整句散句结合。整句是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互映的句子。读来有气势;散句长短自如,语气舒缓。如梁衡的《壶口瀑布》:“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狮如狂。”此例第一句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一个整句,第二句是一个散句。这样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在表达效果上就会使语气既有强调之处,又有舒缓之笔,文章也显得摇曳多姿、舒缓自如。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我已经在初三的日子中习惯飞快地走路,习惯在吃饭时大口吞咽,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与同学边吃边聊天了。”这句话中的语言比较平淡散乱,不妨改为:“我已经习惯在教室和走廊步履匆匆,像一只觅食的燕子。我已经习惯在餐桌上风卷残云,正如饕餮知识。”这句话两种情况对举,句式对称,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加生动了。
三、恰当运用修辞。
恰当运用比喻。如朱自清的《绿》中:“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些精彩的比喻,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把平淡的意象生动化了。在这篇习作中,可以尝试着把正在初三奋斗的学生比喻成别的事物,如上文提到的比喻,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恰当运用拟人。如佚名的《白菜》中:“苍老了,仍是那么白净和安详。像一位老处女,小心地守护着内心的宁静。打开一扇门,再打开一扇门,再打开一扇门。当打开许多扇门以后,才看到你那小小的鲜嫩的心。熬过那么多风霜,筑起那么多城门,全是为守住这一点点宝贵的纯真。” 本文中在写到时间的时候,不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时间加上人的行为和思想,让人感觉文章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意韵丰厚。
恰当运用排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本文中也可以使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扩大表达的容量,形成磅礴的气势,使语言更加工整有致,更好地表达对初三生活的认识。
四、细致刻画细节。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看似信手拈来的闲笔或赘笔,似乎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范进中举》后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蠹形象。细节描写可以从人物语言心里动作神态下笔,也可以从典型环境的典型场景下笔。本文中,初三生活一定也有一些值得关注和细致刻画的细节,把这些细节加以细致刻画,一定可以使读者对初三生活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比如,在初三的日子里,应该关注时间的推移,可以用环境和景物的烘托来表现出三生活的细节。
五、巧妙润色文韵。
巧用双关达意。象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既是自然景物的真实写照,又于形象之中蕴涵哲思,于凝练之中含蓄隽永。这是一句经常被初三学子引用的歌词,在莘莘学子中广为流传。象这样的句子用在文中会使文章语言耐人寻味,意境深远。本文的结尾,作者提到了熬粥,其实,日子又何尝不需要熬呢?为什么不把熬粥和熬过初三的日子结合起来写呢?这样,“熬”是不是有了双关的意义?
借用景物衬情。如鲁迅的《故乡》结尾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里作者借助景物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在本文中,上了初三,显然是一个新的秋天的来临,为什么不写写秋天特有的景物呢?开头不妨这样改改:“初秋时节,阳光从树梢倾泻下来,绿色早已经变得深蓝。”
【升格作文】我在初三的日子里
初秋时节,阳光从树梢倾泻下来,绿色早已经变得深蓝。风已经吹过,从天上吹来,从时间深处吹来,把猝不及防的我,吹到了初三的日子。
彷徨。初三的每个日子,从伴着微弱晨光的清晨开始。一路上的匆匆忙忙自不必说,前脚跑进教室,后脚还在走廊,狂乱的心跳来不及平复,晨读已经开始了,同学们那一张张苦读地脸庞在我面前晃动,这就是初三?我问自己。然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一个个老师接踵而至,又接踵而出,我们与各种习题纠缠不清,头脑开始不清晰,哀叹声越来越多。看看众多的作业,频繁的测验,想想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家长小心翼翼的呵护,我竟然大汗淋漓。抬头看看窗外,太阳从这个窗格不知什么时候移到另外一个窗格。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吧。一阵风吹过,有沙土在窗外纷飞,我似乎听到了时光飞跑的声音。
适应。初三的日子,总要一天天走过。初三的日子将我们打磨得圆润光滑,但依旧坚硬,如海滩上与波浪争斗的卵石,我在等待敲破黑暗的禁锢,如破茧而出的蝶飞向光明。我已经习惯在教室和走廊步履匆匆,像一只觅食的燕子。我已经习惯在餐桌上风卷残云,正如饕餮知识。课堂上,我会紧紧地盯着老师在黑板上移动的手,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每一块零散时间,我都会伏在习题册上,演算着各种习题,或者背诵一个个英语单词。每个夜晚,台灯下多了一个奋战的身影。之后的床上,不再有如泡沫一样美丽却脆弱的梦,只剩下沉睡,为下一个日子的拼搏积蓄力量。一天一个收获,一天一个脚印,我像一条蚕,一点点吐出绵长的丝,期待着一次完美的蜕变。风吹过之后,我们终将学会沉静。
今天早上,我在镜子里看到了披星戴月拼搏之后的我,我读到眼中的坚毅和顽强。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我自己可以照料自己的生活。我一边背着化学式,一边搅动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粥。我知道,初三的日子便如这粥,是要熬的,直熬到米粒吸饱了水份,你便可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香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