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基层的沃土里,有的把火热的青春安放在为老百姓服务的生动实践中。他们都是来自基层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事迹足以打动我们每一个人。本期“非常对话”,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基层“模范”,聆听他们勤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动人故事。
济南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翟军
高知青年“燕归来”“跳回农门”助振兴
“生在、长在农村的我,有着特殊的乡土情结。看惯了农民操劳,我盼望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带领父老乡亲致富。”济南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军说。
从“外出逐梦”的研究生,到“回乡筑梦”的乡村振兴工作专员、村委会委员,他从农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回了农村,将新理念、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农村热土,为济阳农村、农业发展插上了“青春翅膀”。
在大多数人看来,学有所成,不再当农民、做农事,是莫大的喜事,翟军似乎与此格格不入。研究生毕业的他,一直从事种子培育相关工作,事业小有成就、生活相对富足,算是成功跳出“农门”,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2020年,济南市发布《公开选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公告》,彻底点燃了我心里的梦想,我满心欢喜地把想回村工作的想法告诉父母和妻子,却被泼了一盆冷水。父母不止一次坦言,不希望辛苦培养成材的孩子再回到农村,和他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就在我犹豫不决时,一件事却坚定了我回村任职的想法。”翟军告诉记者。
一天清晨,翟军收到了邻居大爷的求助:“快帮我到地里看看我家的麦子,我跟相邻地里同一天播种,人家的麦子出苗好几天了,我家麦子还没出苗,是不是种子发芽率有问题?”
“我来到地里,把土扒开,发现竟是机手播深导致的出苗率降低。如此简单的道理,放到村民那里
却成了摸不着头绪的难题。”这时,翟军就下定决心回到农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动农业发展。
重回“农门”,操起农事。面对质疑和不理解,翟军没少做工作,凭着踏实肯干和一股脑的干事创业热情,很快打开了局面。他先是主动为村子里修缮了沟渠、协调解决了修路占地问题,高票当选了翟家村村委会委员,有了一定群众基础。
后来,翟军创办了济南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占地50亩的小麦育种科研基地,选育小麦新品系20余个,小麦新品种“山农38”推广500余万亩,帮助种植户增收3亿元。公司获得了山东省科技兴农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翟军也先后获得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等重量级奖项。
商河县麦丘民俗文化展览馆馆长 杨培卿
退役老兵铸就“中国梦”私人馆藏洋溢“爱国情”
一架修复的“米格-9”战机,银白色的机身上印着“商河号”3个红色大字。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商河县干部群众捐款买来的同款飞机,如今正陈列在商河县麦丘民俗文化展览馆内。
这个展览馆是商河县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展览馆馆长是曾在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服役的退役军人杨培卿。2009年退休后,杨培卿就开始搜集关于民俗、国防的东西。用了6年时间,他收集了上千件藏品。
“收藏多了,我就想给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安身之所’,也希望能把它们展示出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于是,我个人出资,在殷巷镇杨楼村建了一个展览馆。”杨培卿说。
展览馆2015年8月份建成开放,由当时的“麦丘民俗文化博物馆”和“浩瀚爱国教育展览馆”两个展馆组成。展厅内,有抗战时期八路军穿戴过的衣物、头盔等物品,使用过的大刀、机枪等武器,“商河随军担架队”运送伤员的旧门板、独轮车……藏品总计1000余件。
每件藏品都带着先辈们的温度和村落的文化记忆,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2016年12月,展览馆成立党支部,杨培卿任党支部*。
“2018年7月,我们与商河县人民武装部、商河县民政局在原商河县国防教育基地,共同举办了商河县‘双拥共建’成果展览。我曾先后联手商河有关部门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实物、模型及图文展览,累计接待参观者10万余人次。”杨培卿介绍。
随着军事展品的不断增多,展区空间明显不够了。2018年,在已取得社会共识的情况下,杨培卿经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在原展览馆的基础上,卖掉自己在县城的一套房产,再投资61万元对展览馆进行扩建。
现在的展览馆分农耕民俗文化馆、国防教育文化馆、文化讲堂、兴趣体验馆4个部分,总占地面积17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展品1200余件。
2021年,杨培卿多方奔走,克服了重重困难,投资50万元购置修复了“商河号”战机,为商河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又一重要实物。
说到“商河号”战机,杨培卿难掩激动之情。他介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商河全县上下积极开展了群众性的捐款、捐物和拥军优属活动,同时开展了捐赠‘商河号’飞机运动,全县共计捐款15.33亿元(旧币),购买了一架‘米格-9’战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此次修复的‘商河号’战机就是当年抗美援朝期间商河县干部群众捐赠的同型号战机。”
2022年以来,杨培卿又累计投资20余万元对博物馆进行修缮升级。即使如此,他仍然坚持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收集藏品、扩建房屋、改造院落,为了这座商河县唯一的私人展览馆,杨培卿先后投资300余万元。
如今,他的展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商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他自己也因为热衷国防建设、热心公益事业被当地人所熟知。
近年来,杨培卿也先后获评“商河县优秀共产党员”、“五老”先进个人、“感动商河2022年度人物”、“济南市优秀退役军人”、“济南市十佳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指导员”、“厚道山东人”等荣誉称号。
商河县殡仪馆火化车间主任 曹树杰
40年精研技术 用心守护生命“最后一站”
近日,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2期济南好人榜名单,商河县曹树杰当选“敬业奉献”好人。
曹树杰坚守殡仪事业一线40年,曾经连续多次获得上级民政系统的表彰奖励,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商河殡葬事业,无怨无悔地坚守在火化岗位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殡仪馆是人生的最后一站,而火化则是最后一站中的最后一站。遗体火化是殡仪服务工作中最辛苦、最艰巨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所以,没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
曹树杰说:“火化前,我首先要观察火化机组运行是否正常。在火化过程中,还要根据遗体的燃烧情况,每10分钟观察一次,一具遗体火化,来来回回要看七八次。炉膛一旦燃烧起来,温度则在600℃-1000℃之间,每一次检查,火焰靠近脸部的温度就接近100℃。”
为了提高火化技能,曹树杰练就了过硬本领,十分注重学习钻研新的火化设备。每逢火化设备保养维修,曹树杰总是放弃休假申请给厂家师傅打下手,目不转睛地观察他们的操作,不厌其烦地追问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检修程序、操作注意事项。晚上值班时,他就一个人在火化设备旁反复揣摩,研究火化机械构造、机电原理,经常一想就是大半夜。他很快就掌握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及时处理一些设备故障。2022年夏天,曹树杰正在火化一具遗体时,火化炉突然发生故障,当时室内温度40℃,炉内温度高达800℃。曹树杰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又是爬炉顶又是钻炉底,全身是灰、满头是汗,在热浪中及时排除了故障。
火化师也被称为“美容师”,用自己的方式为逝者保留最后一份尊严。“2000年冬天,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凌晨的寂静。电话的另一端是一个慌张的小伙子,已经哭得泣不成声,只能听清楚发生了交通意外。当殡仪车来到现场时,地上一片狼藉,被撞者已经毫无生命体征。我用柔和的手法为逝者进行遗体清洁、整容、化妆,穿上整洁的衣服,为逝者家属打造了一个宁静、安详的告别仪式。每一具遗体都是一个生命的告别,每一个逝者都值得被尊重。遗体美容,不仅是为逝者作最后的整理,更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曹树杰说。
在这个过程中,曹树杰不仅是一位专业的遗体美容师,更像是一位能够倾听、安慰的朋友。他用自己的技能和善良,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得以释怀。
据不完全统计,曹树杰和他的同事们每年火化遗体4000多具。曹树杰总是说:“每火化一具遗体,我都从内心深处祝愿其一路走好,希望我们用心的服务,能让每一位逝者都有尊严地离开这个温情的世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曹树杰心中,火化工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和责任。让逝者走得体面,这是人世间最高尚、最值得坚守的职业。他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个环节。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使他在火化工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工作40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真心、真情,周到细致、体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同事的称赞。
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吕多福
身残志坚潜心创业 不忘初心献身公益
72岁的吕多福是历城区郭店街道十里堡村村民,现任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 1971 年 至1986年,吕多福先后创办农机修配厂、电镀厂、细粉丝厂、拖拉机运输队、砖厂、花岗石厂、针织厂等,生意兴隆、顺风顺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创业的关键时期,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烧伤,烧伤面积达83%,出院后在家疗养了3年多,烧掉的头发还盖不住头上的伤疤,当时的他经常有悲观和绝望的心情。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家休息5年后,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成立了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现如今产值达2000多万元。
“当时我也有过悲观和绝望情绪,但是想想还有很多父老乡亲需要就业,更需要帮助,想到这里,我又顽强地站了起来,成立了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吕多福说。
“这些年,残疾的老吕创业确实挣了钱,但他一直惦念着我们村里的父老乡亲,逢年过节都给村里的残疾人、老人发钱。”“还给村里的学校捐款,资助学生上学,他真是个好人!”十里堡村的村民在谈论着。
吕多福一直默默关注慈善事业,致富不忘困难群众,发财不忘残疾人。连续10多年,每到春节时为村里30多名残疾人每人补助100元,80岁以上老人每年150元;每逢教师节对村小学赞助资金,帮助村里的困难学生上学,被村授予“尊师重教模范”称号;连续3年为残疾人捐助资金15万元。为了让辖区贫困家庭过上一个温暖、幸福、祥和的春节,2019年至今,他每年为困难户送过年慰问品。
多年来,吕多福先后为慈善事业贡献了100多万元,奉献爱心,回报群众、回报社会,报答党对他的培养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不辜负他困难时帮助他的人和给他送关爱的人。
有人说他:“你现在事业有成,还管那么多事,图个啥?”吕多福说:“在事业高峰时受到重创,身体有了残疾,我能体会在人生低谷时的那种绝望和痛苦,我就想以我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拉他们一把,告诉他们生活还有奔头,好日子还在前面等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