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的感想,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谈谈体会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8 13:55:52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的感想,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谈谈体会(1)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该书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特的自传体小说,分为两部分:成长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多数人都曾在小学课本上见过这本书的节选,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地方。无知让我心怀偏见,自以为这只是一个盲人想象拥有三天光明是怎样的。其实不然,作者用了百分之九十八的笔墨描写了自己有记忆以来到上大学的故事,也就是自己的成长经历。

而我们熟知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是在种种经历的推进和沉淀下自然而然的假设。海伦是个失明还失聪的人。但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总给人一种愚蠢的疑问:你不是看不见吗?你不是听不见吗?
对,她表现得不像一个与你我不同的人,甚至她“听到”的和“看到”的要比我们多得多。就如同她自己说的那样:人们总是忘记我身体对周围的情况具有感知性。失去听觉和视觉会让一个人对外界的触觉更加敏感,就像近视的人听觉都要好一些,我只能这样理解了。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成就一个人是需要多方努力地——自己,他人。我们都知道海伦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学,可是当我看到她描述考试过程的时候我就更加明白没有他人的宽容和最大限度的帮助,她是不可能走到任何一步的,甚至自己的家门。
海伦出生于1880年,患病是在19个月大左右,家庭教师莎莉文老师是在海伦5岁大时起就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从未离开过。所有的知识皆由莎莉文从零一点一点教起,包括起初的书籍阅读,甚至后面的大课上莎莉文老师也一直陪在她身边帮她翻译。这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12岁的海伦写了一篇自以为原创的故事寄给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阿纳诺斯先生,阿纳诺斯看了非常高兴还将其文章在学院的报道中刊登出来了,谁知这个故事与早就问世的《霜仙》相似度极高被指抄袭,海伦还因此被告上学院的“法庭”。这件发生在17世纪的“版权案”很值得我们深思。
16岁时海伦进入了剑桥女子学院为将来攻读哈佛做准备,但是由于课上无法理解数学课(物理,代数等)家里请来了哈佛的老师为海伦每周来家里讲解,教授不会手语,课的内容全部由莎莉文老师在海伦手上翻译。在数学教授给海伦上了一年的课后得出结论:海伦比想象中的需要5年备考大学的时间要快,或许可以两年半完成。我打开这段文字时就感觉到自己充满了火药味。或许我该多理解理解书中人的心情,而不该拿自己的生活与之对比。

厉害的人只会越来越厉害,认识的人也会一层比一层高,但却依旧和常人一样,会想要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无论他是否曾经拥有。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终感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