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钟爱“登高”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问题去代换,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诗和远方?
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即使时间过去了千载,我们对登高仍然情有独钟。
无论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无论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还是杜甫的《登岳阳楼》
无论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还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它们都体现了每个特定的时代里,每个梦想未灭的人的雄心壮志和人生感慨。他们似乎都想在进与退,得与失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和自我安慰,以洒脱和释然的心情登高远眺,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遭际,感慨命运的变化无常。
那么我们为何总是想登高呢?
宋老师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摆脱旧环境对我们的压抑和负面影响。
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熟悉的城市,会让我们有一种窒息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每天都是无聊重复,这让我们的情绪和生活陷入了精神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虽痛苦却无奈,想挣扎却无力,因为现实的残酷和骨感会将我们所有的激情和梦想碾压得粉碎,因此我们从内心中,强烈地渴望能早点摆脱这种熟悉的环境对我们人生和精神的侵蚀和瓦解。
这时,我们似乎就能理解杜甫《望岳》中所表现出的渴望摆脱负面情绪的精神原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杜甫站在高处,从远眺到近观,被山势激起豪情,发出了“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当然“变小”的不仅仅是“众山”,而是世俗间的一切不爽和愤懑。科举失利又如何,漂泊他乡又如何?理想一时无法实现又如何?种种琐屑的苦闷都会因为站在绝顶之处而微不足道。
二、距离可以产生美,这个距离不仅可以是远,还可以是高。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的城市,即使面对优美的城市风景,也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和愉悦,只有在陌生的环境里,没有人会认识我们,没有人会走进我们的世界去打扰我们,我们才会放下疲惫,放下固执,放下贪欲,放下人生的诸多不如意,做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我,
有句话说得好,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而长大了,简单才是一件幸福的事。
所以当远方足够远,高度足够高时,我们会有一种发自心里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而此时,你似乎掌控了你自己,你就是自己精神领域的王。
下面可以来欣赏一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说,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诗人也许想站在高高的塔上,去欣赏这海上日出的美景,去领略这云天高耸的气势!或许人生唯有站在精神的高点,不畏世俗纷扰,不畏浮云遮蔽,不畏乱象惑心,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三、理想和人生受挫之后的重新洗礼,以此获得精神上的高级感和重塑感。
这种精神上的高级感即便是坐拥金山也代替不了的。
因为精神上的高级感总是和世俗的实用性背道而驰,人们即使在现实中败得一塌糊涂,但在精神的登高中却能全身而退,意气风发。
这就和有些人爱玩游戏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在现实中可能一无是处,但是在游戏的世界里却可以坐拥美女,家财万惯,武功高强,成为一方霸主或王者,因此这些人就会常常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
古人也许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现实中十分沮丧,但是登高的魅力就在于让自己的精神获得滋养,养足气血,回马再战。这或许就是古文爱登高的内在原因吧。
那么我们今人登高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人是为了在墙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到此一游,留下足迹;有的人是为了拍照留念,在朋友圈中炫耀,以获得存在感;有的人是为了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有的人是为了追求诗和远方,把自己放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开始。当然这里边最高大上的一个理由是:超越自我,征服自然。
不过,宋老师不太同意登上一座高山就意味着征服自然的观点,登上珠穆朗玛峰,你就真正地征服了它了吗?只凭一次登高的足迹你就可以征服自然,征服大山,这恰恰显示出人类盲目的自大和无知。
在此,宋老师特别喜欢作家席慕蓉的一句话: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这才是人类的谦卑心态,这才是人类的智慧再现,学会和自然平等相处有何不好呢?
那么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登高的意义。
宋老师认为,登上高处,我们才能认识到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天空和永恒的宇宙时,是多么得渺小,如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我们在面对我们自己时,无论我们的人生际遇如何,我就是一切,这才是我们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真正底气。
好了,这次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心得感言,请留言给我,感谢大家的收听,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