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节目,我们来聊聊李白因黄鹤楼而起的一段故事,也品读他的经典诗篇。
众所周知,李白对于旅行颇有热情,无论他抵达何处,总能从中汲取灵感,萌发诗意,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然而,让人惋惜的是,在黄鹤楼的一次游览中,李白却陷入了沮丧的情绪。
造成这一情绪转变的原因在于,李白充满期待地来到黄鹤楼,欲在此挥毫泼墨,铸就一首佳作,然而却意外发现崔颢的诗篇早已镌刻在这里。他在阅读崔颢的诗作后,对其诗才感到无比敬佩,心生感慨,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叹息,从此笔落无声,无法再行创作。
基于这一故事,后人在黄鹤楼修建了搁笔亭,以此纪念李白的这一情境。那么,李白为何会在此处选择搁笔不写呢?
我们之前有一期节目专门和大家聊的是崔颢的《黄鹤楼》,那期节目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关注。没看过的朋友感兴趣可以看一看。
在这里,我们也还是来回顾一下崔颢的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是一位生于盛唐的诗人,早年的诗作有些过于浓艳,但随着他游历边塞,诗风逐渐充满了豪放的风骨。他的名篇《黄鹤楼》便是在湖北武昌的漫游过程中所创作。
《黄鹤楼》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吊古怀乡诗篇。诗的开头三次运用“黄鹤”的描绘,并未给人带来单调之感,反而展现出一种悠远的韵味。诗篇生动刻画了黄鹤楼高耸云天、白云环绕的壮丽景象,以及楼外景色变幻、气象宏大;仙人黄鹤、著名胜地、晴川沙洲、青翠树木、芳草落日暮江等元素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全诗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深深感慨。虽未完全遵循诗律,但其音韵明亮,信手拈来,流畅自如,蕴含着深远的意境。
此诗在后世受到了高度赞誉,例如元代方回认为: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关于在黄鹤楼受挫的李白,他于疲倦的旅途之后抵达此地,面对广阔的江天之景,在看到崔颢的诗后,无疑是对其深感欣赏。然而,李白始终是李白,他并未因此而轻易地向挫败低头,相反,这件事可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份遗憾,激发他对于创新和挑战的渴望。因此,在离开黄鹤楼后,他创作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该诗为一首拗体七律。虽然诗中描绘的是鹦鹉洲的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色,实则是对历史的沉思与当下的哀伤,通过勾画鹦鹉洲的春色之美及古人祢衡因才华未得到赏识而遭受的悲惨命运,映射出李白自身颠沛流离的艰辛境遇。此诗深情倾诉了他身为人杰却遭遇命运无情打击,自身才情无法得以充分施展的悲愤情绪。全篇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然而据称,李白反复审阅此诗,但始终觉得缺乏创新之处,无法企及崔颢的《黄鹤楼》之高峰,因此感到颇为郁闷。
直到李白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诗集中较为罕见的七言律诗之一。全诗仅五十六字,却浓缩了对古人深沉思索、壮美江山的描述,结尾还咏叹了愤懑之情。既有对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广泛阐述,同时又充满了真实情感。全诗气势壮观,情感悠长,一直以来备受赞誉,乃是描绘登高胜景的杰作。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李白在天宝年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南游金陵时所创作的;有人认为是他在被流放至夜郎后获赦归来时所作;还有人推测,是他在游览黄鹤楼后,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而创作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创作,这首诗都堪称佳作。
全诗开篇以描述凤凰台的传说为引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仅十四个字中,三次使用“凤”字,既无冗长感,音节之间又流转明快,字里行间优雅动人。凤凰台位于金陵的凤凰山上,传说古时曾有祥鸟凤凰在此栖息,因而得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象征着祥瑞之兆,故而凤凰游台象征着国家的昌盛。而今凤去台空,寓意繁华已去,仅剩长江水静静流淌,表现了自然万物才是永恒的存在。
然后,“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以此写出三国时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然而昔日的繁华已成空谈,风流人物也已消逝,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然而,李白并未让自身的情感深陷于对历史的追忆,随后他的视线再度回到自然景色之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他精巧地描绘了山景如幻如真的情境。"白鹭洲"位于金陵西长江之中,将长江一分为二,因此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说。这两句诗意象宏大,对仗工整,历来被广大诗人传颂。
结尾部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寓意深远。李白关注现实之情几何。“长安”为朝廷之地,陆贾的《新语·慎微篇》中有言:“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此处表达的是对自身报国无门的愁苦,他的情感深沉。“不见长安”也隐含了诗题的“登”字,可以说是触景生愁,言外之意,余味无穷。
实际上,千百年来,后世对李白与崔颢这两首诗哪一首更佳,一直争论不断,元朝诗评家方回认为“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即这两首诗并无高下之分。清代学者沈德潜对崔颢《黄鹤楼》高度赞扬,认为其“擅千古之奇”,李白的诗无法与之匹敌。然而,还有许多人持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胜过《黄鹤楼》的观点,认为从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律诗规范性上看,李白的诗更胜一筹。
朋友们,如果由您来评判,您会觉得哪一首写的更好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
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了。这里是致远书香。我是宁曦。喜欢节目欢迎您关注我,还有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也是对节目最大的支持,感谢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为《致远书香》视频文案,欢迎在评论区观看《登金陵凤凰台》视频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