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渭南日报】
张引娣
纵观古今诗篇,其中常见的意象,月亮也算主要的一个了。天上那一轮圆月,不管你身处大唐盛世,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也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更不管你在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都始终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夜幕降临,抬头仰望,天上的那轮明月,或如月牙,或如镰刀,或如圆盘。古人给我们做了无数的描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十五的圆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是塞北的弯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是秋日的弯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如镜的圆月;还有洒漫庭院,如积水般空明澄澈的……诗人笔下的月亮,时而弯时而圆,时而似钩时而如镜,时而静止时而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引发着人们无尽的遐想。
古时交通不便,人们一旦离家出行,就少则半年,多则数年,很难见到家人。于是,每次夜不能寐时,夜空的那弯明月就是遥寄相思的载体。听,杜甫在《月夜忆舍弟》,感到“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苏轼在中秋节喝醉酒后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辙,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他们的手足之情,让后人感动。这些抛头露面,可以出行做事的男子尚且思念兄弟,何况那些足不出户,独守空闺的女子们,她们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寄托给那一轮明月,让它捎去对远行之人的思念,抒发自己无尽的寂寞。于是,月亮又成寂寞的代名词,“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让我们感到了透入肌肤,渗入骨髓的孤独。诗仙李白,虽洒脱豪迈,仗剑走天涯,可朋友远行,他仍感到形单影只,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千古名句。再等他孑然一身,坐在小院,更是免不了凄清难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杯清酒下肚,他思绪如潮,拔剑起舞,发出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感慨,这是何等的寂寞,何等的孤单,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觉寒意森然。不管是主动出外做官做生意,还是被迫出外谋生逃难,但凡离开家乡,远行的游子,都在用月亮抒发着对家乡及亲人无尽的思念,从人人皆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每一句都引发出浓郁的乡愁。
我们知道,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一,都是圆圆的火球,带给人温暖与光明。而月亮,从初一到十五,是在不断变化,它从小到大,渐渐丰盈,又从大到小,渐渐缺失。这不正是一个人从追求到实现理想的过程吗?我们最初心中有了萌芽,就不断努力,坚持奋斗,梦想越来越清晰,直至实现。在达到人生巅峰以后,又逐渐回落,完成一个螺旋形的上升变化。因而,月亮看似恬淡自然,却蕴含哲理。于是,就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些蕴含哲理的诗句。
其实,月亮不仅是清新柔和,让人无限思念忧伤的。有的时候,它还壮怀激烈,有着铮铮铁骨。君不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腔豪气直冲云天;“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保家卫国铿锵有力;“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多么聪明,用劳动来化解思念;“月儿弯弯照九州,但悲不见九州同”,炽热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更有后主李煜,从风流倜傥的少年,到九五之尊的皇帝,又到阶下之囚,头顶的那轮明月,虽始终相依相伴,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玉楼春》中,身为一国之君的他,看到嫔妃们衣袂飘飘,轻歌曼舞,正处高光时刻的他写下了“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此时的明月皎洁晴美;等到了中年,失去家园,在《相见欢》中,他写下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时的明月,一如他内心孤独寂寞;最后,国破家亡,他欲哭无泪,又恨月怨月,发出了质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笔下的这轮明月,正如他天翻地覆的生活,让我们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春夏秋冬,花开花谢,每个人头顶都有一轮明月。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或者正在经历着什么,这轮明月都默默地陪伴。我们欢笑,它也欢笑;我们思念,它也思念;我们寂寞,它也寂寞……这轮多情的明月,丰盈渐亏,又亘古不变。祝愿我们如明月一样,在变化中坚守初心,不懈追求。
本文来自【渭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