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2:26:38

之前有朋友私信我:“重大发现,我刚在XX地发现了一处卧龙山,足以证明某地为假!”

其实稍微搜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以“卧龙”命名的地方太多了,根本不必那么惊奇。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1)

我访三国遗迹的时候,曾经是见到“卧龙”就要去,但往往到了才知道该地单纯是因山形得名。在成都郫都区更夸张,有一处卧龙谷,连当地老人都不知情,到最后才问清楚,是十几年前景区新起的名,里面放了一堆假恐龙,后来荒废了。

如果看过的史书比较少,可能还会觉得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伏龙”是非常伟大的,享受了与帝王一样的称呼,千古无双。但事实上没那么夸张。

明顾起元《说略》列举了大量的“人龙”:“龙不独以喻君徳,凡有徳者皆可以龙言也。诸葛亮、嵇康皆号卧龙,蔡邕号酒龙,孔融荐祢衡云‘龙跃天衢’。袁宏赞武侯云‘初九龙盘,雅志弥确’。《樊英传》注:安帝征隐士策文云,使难进易退之人,龙潜不屈。阴兴谓贵人曰‘亢龙有悔’以譬外戚之象。又如魏华歆、管宁、邴原三人为一龙,贾会里中号一龙,许劭、许靖汝南平舆人,谢甄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唐乌承玭与兄承恩,人号辕门二龙。又如程明道诗以吕晦叔、司马君实为二龙。又刘岱、刘繇,齐柳悦、柳惔,南唐徐铉、徐锴皆号二龙。

蜀李朝兄弟三人号李氏三龙,李修四子亮、叔、训、秀,房谌四子豫、坦、邃、熙皆号四龙。《汝南先贤传》曰周燕五子,子舆、子羽、子仲、子明、子艮,公沙穆五子绍、孚、恪、逵、樊,宋张裕五子演、镜、永、辩、岱,凉辛氏鉴、旷、攀、宝、迅,晋索靖、汜衷、张甝、索紒、索永,济北汜昭、戴祁、徐晏、夏隠、刘彬皆号五龙。

卞粹兄弟六人,温恭兄弟六人皆号六龙。陆征兄弟七人,崔征兄弟七人皆号七龙。荀淑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旉,唐崔颋生八子,伏义兄弟八人皆号八龙,后魏崔长瑜子枢等九人,北齐王昕母生九子皆酝借,皆号九龙。魏张鲁有十子,儒雅温恭号十龙”。

上面这些“龙”,至少蔡邕、许劭兄弟、刘岱兄弟、周燕五龙、荀氏八龙是确定在诸葛亮之前的。而这里其实还没统计全。

将名士称为龙,最早可能是孔子称老子“犹龙”。而《易经》中乾卦所讲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也是常被引申为人的处境。

袁宏《三国名臣赞序》:“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初九龙盘,雅志弥确。周易曰: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方言曰:未升天之龙,谓之蟠龙。”这一段就明确将诸葛亮与易经的潜龙勿用联系起来。

袁宏认为“德而隐”的潜龙不可提拔做官,但没说原因。而在《晋书·嵇康传》中,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同样也没有说清为什么卧龙不可起用,还必须*掉。

把卧龙凤雏放一起看的话,都是指还没有真正显露才能的名士,倒是没有包含“危险”的意思。

同时期还有几条龙凤并用的例子,比如《三国志·邴原传》“崔琰曰:邴原、张范,所谓龙翰凤翼。”

《三国志·杜袭传》:“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惧来者,徙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

《太平广记》引《刘氏小说》:吴名将陆逊守荆州,闻(车)浚名,屡相延请,浚均不往。及后相会,逊因谓浚说:“早钦风采,何为龙蟠凤峙,不肯降顾耶?”

第一条龙翰凤翼是指比较珍稀,二三条都是隐伏的意思,只不过杜袭是等待名主,而车浚是不想为官。

另外《建康实录》注引晋朝张勃《吴录》记载,诸葛亮“因观秣陵山阜,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这一条里的龙盘或者龙蟠,“盘踞”又有坐镇之感,并不低调。

《世说》:“世目邓士载(邓艾)为伏鸾,陆士龙(陆云)为隐鹄”。

《晋书·陆云传》:“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陆云是公元262年生,嵇康是262年被*,这一对“卧龙凤雏”之名都出现在三国末期,可能是对诸葛亮庞统的模仿,但也可能是当时很普遍的赞词。我还怀疑过,会不会诸葛亮与庞统的外号,反而晚出于陆云嵇康,毕竟陈寿创作三国志的时间晚于这二位,习凿齿则更晚。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正文中,借徐庶之口说出“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这里并没提凤雏。是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襄阳记》,司马徽对刘备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三国志·庞统传》中,裴松之同样引《襄阳记》,又变成“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冰)镜,皆庞德公语也。”

《襄阳耆旧记》专门的辑本中则为:《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表明这条原出处是《楚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的创作时间,之前我考证过跟陈寿《三国志》比较相近,而陈寿并没使用先贤传的材料。

综合判断,虽然诸葛亮“卧龙”之名晚见于钟会对嵇康的称呼,但《晋书》实际编写时间又晚于《三国志》,不知道最早出处是什么书,所以还是暂时相信诸葛亮这条卧龙在先。但凤雏则不一定。不能排除晋朝有人暗地为嵇康、陆云惋惜,而有意将两人的号绑在一起,假托诸葛亮庞统来纪念。

那同样称出自《襄阳记》,一条材料称“伏龙”,一条称“卧龙”,究竟哪条为原文,这个已不可考。在后世引用方面,唐诗里以卧龙为主,虽然直到宋明间还常见“伏龙山”,但现在就只剩“卧龙”这一称号了。

前秦王猛,是最常被拿来与诸葛亮相比的人物,也都是被称为“卧龙”。

《十六国春秋》“咸阳内史王猛,言彰出纳,所在著绩,有卧龙之才”。

《晋书》《十六国春秋》“卿昔螭蟠布衣,朕龙潜弱冠,属世事纷纭,厉士之际,颠覆厥德。朕奇卿于暂见,似为卧龙,卿亦异朕于一言。”

卧龙最早做为地名,还不是出现在襄阳和南阳,而是在三峡夔门的白帝城。

南宋张震《忠武侯祠记》“西晋永平(291年)中,卧龙始以山名。”

南宋魏了翁《夔州卧龙山记》:“故自晋永平以来,托侯以名山。山以侯名,后人乃为侯立祠。”

西晋永平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已无法考证。这可比李兴在隆山写《诸葛武侯碣文》还早十四年。当然,也不排除张震、魏了翁说的就是“晋永兴”李兴这件事,误记一字和地名搬家。

南宋的记录还是有点晚了,更早也只能追溯到杜甫为自己在夔州作《咏怀古迹》时的注“殿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证明这里至少有一座卧龙寺。两宋时关于夔州卧龙山诸葛亮的诗就太多了,数量甚至超过同时期南阳和襄阳讲诸葛的诗,其中不乏黄庭坚、陆游、王十朋等大家。当然夔州是诸葛亮屯兵地,与南襄之间的躬耕地倒也没什么冲突。而到明清时期,夔州还发展到了两座卧龙山和两座卧龙岗。

另一座早期的卧龙山在绍兴,为文种墓所在,至少顾野王(519-581年)《舆地志》已有记录,此山是因地势得名,与诸葛亮无关。

唐朝李翔的《宿西山凌云观》有“控鹤岭高星半隔,伏龙岗转水分流。胡尊纵使如今在,谁继花姑问事由?”的诗句,这里的西山在江西新建县,其中胡尊指胡(惠)超,花姑指黄令微,都是与南岳夫人魏华存相关的道教人物。长安三年(703年),胡超曾命弟子于西山游帷观之西北伏龙冈造砖坟。这应是目前最早可见的伏龙冈,也与诸葛亮无关。

《宋史》记载,山陵按行使蓝继宗言:“据司天监定永安县东北六里曰卧龙冈,堪充山陵。”诏雷允恭覆按以闻。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制陵名曰永定。宋真宗永定陵在今巩义蔡庄北1公里,1022动工。这是目前史料中能见到的最早的“卧龙冈”,也与诸葛亮无关。(各种诸葛家谱中的“隆中卧龙岗”,暂时无法确定年代,我个人暂时是当做明以后的作品。)

当然,以上例子不是想说南阳襄阳的卧龙伏龙地名晚出,而是说这类名字很常见,毕竟古时龙总是与山形联系在一起。如果哪地想说,我这里有“卧龙”的地名,就证明诸葛亮住我这,这逻辑是不充分的

襄阳的卧龙山与伏龙山,目前看到最早出处应是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不过记录这块碑的《舆地纪胜》《复斋碑录》都是南宋书籍,而且原碑已失,所以很难判断“卧龙山”三个字是碑额所有,还是宋人添加。更早欧阳修的《集古录》没有记录此碑。

《舆地纪胜》还说:“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虽然提到了唐代事,但还是在描述宋时地名。南宋刘光祖《谒伏龙庙文》“恭诣伏龙山威烈武陵(灵)仁济王之祠”,“仁济”是宋帝加于庙额的,则此庙应为宋庙,只是继承了唐以来“武灵王”的名字。唐代加封诸葛亮是面向全国,并未见专赐襄阳一块庙额的明确说法。(四川地区记录是封武兴王,泸州庙宋时受赐忠灵庙额。)

其实襄阳的卧龙山,还不一定就得名于诸葛亮,唐代《襄沔记》:“襄阳城内刺史宅有髙斋……其南又有一斋,梁武帝临州寝卧此斋,尝有五色云回转,状如盘龙,屋上恒有紫云腾走,形似繖盖,远近望者莫不异焉,武帝于此龙飞。”

所以襄阳的卧龙山,完全可能是纪念梁武帝(464年-549年)而得名,还有可能是纪念刘宋孝武帝得名。在唐以前,见于书籍的襄阳山名只有阿头山、隆山、岘山、作乐山、望楚山、鹿门山、紫盖山、马鞍山、万山等。

南宋《舆地碑记目》“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天福三年记,碑在于襄阳之伏龙冈。”按这一记载,卧龙山似乎与伏龙冈为同一地名,或者相邻。

南宋项安世的诗,《次韵颜运使伏龙山诸葛祠堂》里并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而《次韵苏教授饭郑教授》中则有“卧龙山下鹿门居”。这里的卧龙山显然是在襄阳城东。

北宋《元丰九域志》:中卢(州西一百二十里,三乡,有伏龙山、长渠、木渠。)

南宋《舆地纪胜》载:“伏龙山在襄阳县西南三十里,又谷城县亦有伏龙山。曾巩知襄州日祈雨此山”。

以上不管哪座伏龙山,谷城、中卢还是襄阳,都在襄阳西无疑,与卧龙山有区别。

南宋《方舆胜览》交待得更清楚:“伏龙山,襄阳、谷城皆有之,曾巩知州尝祈雨于此山;卧龙山在襄阳县,有髙阳池(即习家池);望海亭,在卧龙山顶上。”

综合判断的话,卧龙山在城东南,有学业堂。几处伏龙山都在城西,有诸葛庙。共同特点是都提到了“武灵王”,又都叫“龙山”,因此被某些人搞混。

伏龙山除了有曾巩求雨,李曾伯等也来拜谒留诗。

而卧龙山的学业堂,则有邹浩《襄州迁学记》提到1045年已迁到城内。蒲宗孟在北宋末也曾到访,留下《肆业堂赋》“乃诸葛孔明隆中肄业之所。孔明旧庐在州西二十里,堂过旧庐又十余里。今有五代时所立碑,尚在。”“望兹堂而叹悼。嗟风流之已远兮,徒见乎麋鹿与野草。使余徘徊而不忍去兮,讯邑人以考故基。画地指形兮欲信而疑,兹堂芜没兮彷佛而知。字刻半缺兮土埋空碑”。

蒲宗孟此赋,第一次清晰交代了孔明旧庐与学(肆)业堂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十余里”。也就是隆中与卧龙山学业堂之间的距离。但实际上从隆中再往南十余里,应该是伏龙山而非卧龙山。所以两山在这里又混了。《肆业堂赋》另一大价值是提到了天福三年那块五代碑,以及肆业堂荒废的情况,同时印证了《舆地碑记目》《襄州迁学记》,真的是很好的一份材料,我也是刚从襄阳“冲气和”老师的文章里看到。

如果诸葛亮家在城西二十里,而学业堂在城东南的卧龙山,每日往返五十里以上不太现实,但如果学业堂是在城西南的伏龙山,往返二十余里就合理许多。不过这样的话,诸葛亮去拜访庞德公、司马徽,以及城里少年每日往返伏龙山的里程,又嫌远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刘表学业堂在卧龙山而非伏龙山,五代碑放错了地方或者说宋代重建的肆业堂选错了位置。

目前看,《肆业堂赋》算是宋人对诸葛亮游学时期的一个想像,不见得是汉代真实情况。而隆中草庐离学业堂越近,越表示是少年游学地而非青年躬耕地。

《襄阳府志》(忘了是哪一版):“卧龙山,南漳县东五十里,相传诸葛武侯耕南阳时,尝游此。”这个南漳版的卧龙山,位置先不说,至少他比较明确,“耕南阳”与“游此”是两个概念。本来伏龙山那么偏南,也不可能属于汉南阳。

明代李荫《重修卧龙岗草庐碑》对几座山做了总结“余曩游襄阳西北隆中山,则诸葛之草庐在焉……而卧龙山复在襄之东南、伏龙山复在襄之西南,独乐山又在襄之西北,而葛宅葛井俱列彼中。”

明清县志或其他书籍中,卧龙山多定为襄阳城南十里,习家池旁。伏龙山主要是两种记录:城南二十里或西南三十里,襄简王占的诸葛庙就在伏龙山。“南阳说”认为今天古隆中景区就是原来的伏龙山,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现代,地图上已经没有这两座山。部分襄阳人认为,伏龙山在尹集乡肖冲村,但距离也不太符合。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2)

个人的观点是,汉末的阿头山,晋以后的岘山,宋代的伏龙山,其实都是“山系”名,而不是“山峰”名,因此会出现多种说法。一个山系有多个山头,假如后世所谓的隆中山,本来是伏龙山其中一个山峰改名而来,有些问题就能说通。明代徐学谟说隆中“在今伏龙山中”就很合理。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3)

古代把山系和山峰混用的情况数之不尽,嵩山、北邙、首阳等都是。就算现代也是如此,明明很多旅游攻略说某寺在A山上,但我到了地头,当地人总是划一个包含七八座山头的大圈:“这一片都是A山。”像我已经到了襄阳虎头山电视塔下,问十几个襄阳人,他们都能给我指出五六个版本的虎头山。古籍也是如此,有些作者认同“山系”,有些则非要把某峰当成某山,所以记录千奇百怪。

南宋另一处有名的“卧龙”,还不在南阳,而是江西庐山的卧龙冈。

朱熹《庐山卧龙庵记》“又缘名潭之义,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中。”朱熹虽然是纪念庐山一位姓刘的隐士,但顺势就为诸葛亮建了个庵。

《江西通志》“卧龙冈去府城西北二十里,在五乳峰之东,下有卧龙庵,朱子建以祀诸葛丞相,有记。”

如果只说卧龙庵、卧龙寺,还有更早的,比如西安卧龙禅寺自称唐代就有。安徽池州九华山的卧龙庵和卧龙和尚则更有宋诗留传。

陈岩《卧龙庵》:“孔明西去终扶汉,散骑南来莫拯唐。同时卧龙殊用舍,古今易地两南阳。”所谓两南阳,一是指诸葛亮的南阳,二就是指九华这边的南阳涧、南阳里。

宋末,陈元晋《渔墅类稿》有《汀州(福建长汀)卧龙书院记》“知郡后山麓故有卧龙亭者,盖因山取名……旧曰卧龙书院,而刻诸葛忠武侯遗像于其间。”

以上三处宋代“卧龙”,都与诸葛亮生平无关,但都建了卧龙相关的庵院,也有相关地名,可见古人对诸葛亮的仰慕。

从元代起,南阳卧龙冈(岗)开始占上风。

《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当然有些南阳朋友会说南阳卧龙岗的记载很早,但我确实没找到。家谱就不提了。比如说唐代李翰有《卧龙冈谒武侯祠》,但一般认为是明代李瀚所作,而且全诗也看不出跟南阳有关,完全可能指夔州。有说明代《金石林时地考》记录了南阳卧龙岗有唐代的诸葛庐碑。但我看原文并没提唐时有“卧龙岗”地名,“城西南七里”还是小字注。所以这材料也许能证明该地有唐碑,但与本文的“卧龙”主题无关。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4)

还有说卧龙岗地名跟刘秀有关,也就是从汉代就有了,这一点我没找到正史。如果单说民间传说,从驻马店上蔡、石家庄栾城、许昌魏都、商丘民权,到处都有王莽撵刘秀的卧龙岗传说,这就没边了。

《三国志平话》:“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

不过元曲《诸葛亮博望烧屯》中,说了“南阳邓州卧龙冈有一仙长,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后,又说“在襄阳城西,号曰隆中,有一冈名是卧龙冈”。其实不怪元代人,就算我这学过几年地理的现代人,读书的时候对襄阳南阳也没有概念,只知道两地“隔得不远”。

与襄阳几座山的混乱相比,南阳卧龙岗从元到清的记录可以说相当统一,除明代黄景昉的“南阳东七里”和叶桂章“郡西南可十里许”有点捣乱,其他记录都在城西南五到八里之间。也有人认为卧龙冈原来叫八里冈,但从下图看还是有区别。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5)

清光绪南阳地图

另外,均州也有伏龙山,汪士铎的《水经注图》中均(钧)水流域,不止标有伏龙山还标有龙巢山,这对“武当说”也有一定帮助。

庐山卧龙庵原文,庐山卧龙庵记原文翻译(6)

总的来说,“卧龙”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地名,而且容易与伏龙搞混,所以即使在史料中发现了这类地名,也应谨慎使用,要结合更多史料一起分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