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略无阙处(quē) 沿溯阻绝(sù) 飞漱其间(sù)
B.水皆骠碧(piǎo) 能与其奇(yǔ) 藻、荇交横(xìng)
C.泠泠作响(líng) 互相轩邈(xuān) 嘤嘤成韵(yīng)
D.夕日欲颓(tuí) 隐天敝日(bì) 素湍绿潭(tuā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清荣峻茂(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
B.欣然起行(出行) 东皋薄暮望(轻微)
C.疏条交映(掩映)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D.互相轩邈(高) 良多趣味(甚,很)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至于夏水襄陵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每至晴初霜旦 B.相与步于中庭
C.互相轩邈 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
生动。
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7.默写填空。(4分)
(1)思乡、离愁是诗文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关于植物的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学校举办了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6分)
(1)【“经典诗词”朗诵会】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曲风、旋律或节奏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填序号)(2分)
①《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②《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③《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④《阳春白雪》,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⑤《渔樵问答》,旋律悠然恬静,节奏轻快。
(2)【“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个爱国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句话。(2分)
杜甫 闻一多 邓稼先
例句:“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着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仿句:
(3)【“为国奋斗”演讲会】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场词。
(2分)
二、阅读探究(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10.诗的后两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好作诗古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因愤激之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13.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记游定惠院
苏 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项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②参寥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崔闲,精古琴,苏轼友人。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渍。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藂,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
友人。
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1)园已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乃步出城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后会未可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 方其远出海门
1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因苏轼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明月出天山
梁 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的,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道:“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一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月光,边声惯唱听伊凉②。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慷慨。②伊凉:古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③馕(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7.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4分)
18.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打开了”“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3分)
19.品味语言。(4分)
(1)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赏析句中加点的词)
(2)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4分)
三、写作(50分)
21.“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词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1.C 点拨:A.“漱”应读shù;B.“骠”应为“缥”,“与”应读yù;D.“敝”应为“蔽”。
2.B 点拨:B.“薄”应是“接近”的意思。
3.D 点拨:A.“阙”同“缺”;B.“转”同“啭”;C.“反”同“返”。
4.D 点拨:A.“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B.“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C.“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A 点拨:正确的划分应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C 点拨:C项《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7.(1)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4)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8.(1)②
(2)示例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
示例二:“大勇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民族命运呐喊。
示例三:“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凉的戈壁里为核武器研究坚守。
(3)示例:感谢肖非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1702班李强的演讲《奋斗的青春》。
二、(一)9.D
10.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诗人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表达出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二)11.(1)全,都。 (2)坠落。 (3)有的人。 (4)担忧,恐怕。
1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希望你们(诸弟)一定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
13.【甲】文侧重描绘山川的自然之美,以此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志趣。【乙】文侧重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
【乙译文】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举功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有的喜欢作点儿古诗,有的喜欢搞点儿考据,有的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不过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力求去掉傲气,力求戒除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希望你们(诸弟)一定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如果这样就)幸运极了!国藩手书。
(三)14.(1)换了。 (2)走。 (3)约定时日。
15.C 点拨: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B.介词,被/介词,对,向;C.介词,均表示“去”;D.正在/当……时。
16.A 点拨: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而非情感变化。
【译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非常繁荣茂盛。每年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我)一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在海棠花下醉了五次了。今年又同参寥子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到这里游玩,但园子已换了主人。这个新主人虽说是个市井中人,然而因为我的缘故,他也稍稍培育整治了这个园子。山上有很多老枳树,树木的质地坚韧,形体瘦削,枳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就像老年人的脖子。枳树花白而圆,就像颗颗大珍珠叠加在一起,颜色、香味都不同一般。这树不被人们喜爱,往往被人们稍微砍去一部分,但由于我的原因,这树还能不被砍伐,得以保存。大家喝过酒,去到姓尚人家的住宅休息。姓尚人家也是市井人家,但住处却整洁、宽敞,就如吴越人家一般,竹林花园都叫人喜爱。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听到来做客的崔成老弹奏着雷氏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晚上就走出城东,买了大木盆,意思是说可以倒进清泉,用来浸瓜和李子。接着,沿着小沟而行,到了姓何人家和姓韩人家的竹园。当时姓何的人家正在竹林间盖房子,地基已开辟好了,于是在竹阴里摆起了酒席。有个主簿叫刘唐年的,送来油煎的糕饼,名字叫“为甚酥”,味道美极了。客人还想饮酒,而我忽然兴致全无,于是就径直归去。路过姓何人家的小园圃,要了他家一丛橘树,移种在雪堂西边。一起来做客的徐得之,即将到闽中去了,以后能否见面很难预料,于是要求我记下这次游玩的经历,作为日后见面拍掌而笑的谈资。当时就参寥子一人不喝酒,用枣汤代酒。
(四)17.一般人:温柔、朦胧、美丽的;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卢纶:悲壮、苍凉。
18.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19.(1)“沐浴”一词,形象地表现出林则徐纪念馆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醒目、耀眼,暗示林则徐的不屈精神给后人的启示,表达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无私奉献的品质、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20.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是完美的、纯真的、引人注目的。天山的月亮就是他们的精神的象征,所以作者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句的理解。这个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是文章的主旨句。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发现前文作者重在写景,表达对西北月的喜爱与赞美。其中引用了相关的古诗句,它们的共同点是“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这些人身上都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这就是“圆(完美)”“纯(真实)”的表现。而作者在第④段中又写“20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20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以此来暗示拓荒者精神、林则徐精神的榜样作用,这就是“明亮”的表现。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
三、21.思路点拨:“读懂”二字,包含了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及阅读感悟。我们可以从自然风景中去领略美,可以从身边人的言行中感受爱,可以从诗词歌赋中体会韵,可以从新闻时事中明白社会责任,可以从发明创造中了解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写作时,我们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感触较深的方面来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例文略。
我是超人老师,每天为大家更新小学、初中资料。如果觉得好的话,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