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林黛玉的优美诗句,形容林黛玉才华的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21:56:29

十六、林黛玉花随水去,五美吟柳絮词咏千古红颜之悲

(一)细水浮花归别涧,林黛玉嫁北静王作妾

脂批里的一首诗: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在这里,花是指谁?水是指谁?

之前看到一种说法,说花是指林黛玉,水是指贾宝玉。那么鱼龙是指谁呢?北静王?还是薛蟠?便有点说不通了。换个思路来解这首诗:花是指林黛玉,水是指北静王水溶,鱼龙是指皇帝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人。

依据:黛玉是芙蓉花,芙蓉出水,荷花是要生长在水上才能开得好。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水?贾宝玉还是水溶?

对林黛玉这朵芙蓉花来说,贾宝玉注定不是水,林黛玉在贾府居住期间,贾宝玉为林黛玉的病求到了药方,也无法为她配制出药来,薛蟠配好药了,贾宝玉也没办法从薛蟠那里把药讨要过来给林黛玉服用。

而且林黛玉在贾府居住期间,成天病病歪歪,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也说明贾宝玉不是林黛玉这朵芙蓉花的水。芙蓉花必须遇到水,才能艳丽开放,所谓芙蓉出水。是不是预示着林黛玉遇到水溶后,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药,将自己的痼疾根治,从此不再病弱,青春绽放出异彩呢?

早期版本的《石头记》故事里,水是有其特定政治含义的,《红楼梦》故事在薛宝琴的叙述中,描述过一个黄头发,像西洋画上一样的“真真国”的女孩子,是个懂中国诗词的外国女孩子。她还会作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里朱楼梦,明显影射朱氏明朝,而水国吟,就是明显影射大清了。早期版本的《石头记》有非常鲜明的反清悼明思想,这是人所共知的。脂本《石头记》是清朝中期的改写版本,对水国概念作了去政治化处理,反映的是一种走出封闭桃园拥抱新世界的入世思想。

所以这里水的概念就赋予了它相对来说比较中性的含义,大观园里贾宝玉不介意将落花扫落到清澈的水里,觉得这种干净的水也不失为这些艳丽花朵不错的归宿,但是林黛玉并不同意宝玉的这种做法。第二十三回: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不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但是,林黛玉不赞同贾宝玉的做法,认为将花儿扫落流水里,迟早流到污秽的地方受到玷污。

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有人说,林黛玉不把落花撂在水里,除了怕流水将花儿带到污秽的地方,最终会糟蹋落花之外,还有就是受到南宋一位诗人的桃花诗的启发。南宋诗人谢枋得写过一首《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借《桃花源记》的典故,作者希望庆全庵纷飞的桃花不要飘落在小溪里,流到外面,以免被渔翁发现踪迹。他不想外面的人顺着桃花溪找到庆全庵,打破这里的宁静,表达了他忠于南宋故国,不与元朝合作的思想。

林黛玉看到谢枋得的这首七绝,钦佩他洁身自好的情怀,她喜欢“花飞莫遣随流水”这句诗。受此影响,不把凋落的桃花撂在水里,一方面是不想落花流到外面受到玷污,另一方面是和谢枋得一样的想法,不愿外面的俗人前来问津,扰乱大观园的清平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谢枋得写了一句“花飞莫遣随流水”,只是与黛玉的想法巧合而已,并不能说明两者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一下《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贾府女孩们在怡红院玩占花名的游戏,袭人抽到一支桃花签,签上有一句旧诗“桃红又是一年春”。这句诗正是出自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可见,《红楼梦》作者对谢枋得这首桃花诗极为推崇,先是通过林黛玉对“花随水去”的理解来阐明诗中的思想,又在袭人的桃花签中引用了这句诗。

林黛玉是书中的灵魂人物,小说作者会把自己的一些文学理念和人生思想,通过林黛玉的诗文言行中阐述出来。不愿落花随波逐流,即是保持高洁品行,不在碌碌红尘中迷失本性,这是南宋谢枋的高尚情操,也是《红楼梦》人物林黛玉所向往的人生态度。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说里,不论林黛玉是怎么地期望像她葬的那些花儿一样永远留在大观园的清净世界里,但是,她最终还是要出嫁,贾宝玉没有能力留住她。林黛玉最终花随水去,离开了大观园,去迎接未知世界的风霜雨雪。

可见,这里的水应该说的是把林黛玉带离大观园的北静王水溶,而不是说的贾宝玉。林黛玉为什么要反对将花儿扫进水里?因为她认为,将花儿扫进水里,迟早流到污秽的地方受到玷污。显然,这里的水不是指的贾宝玉,而是指某个要将林黛玉带离大观园的人,就是北静王水溶。

搞清楚了《红楼梦》故事里水之所指,再回头来看林黛玉与水溶身份的设定,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林黛玉是芙蓉,芙蓉出水,是需要有水才能开得艳丽,贾宝玉不是林黛玉的水,林黛玉需要遇到北静王水溶后才能傲然绽放。

也好理解脂批诗“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虽同流,空惹鱼龙涎。”的终极所指,以及相关预示。这里,如果花是指林黛玉,水是指水溶,那么鱼龙是指谁?皇帝?还有别的什么人?根据这首诗,似乎预示后来的剧情:林黛玉与北静王水溶走到一起后,有过一段幸福时光,但很快惹来皇帝垂涎三尺的插足,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会真记》与《西厢记》异文预示的林黛玉命运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一起谈论葬花的地点,贾宝玉主张将花儿葬在水里,随流水飘走,黛玉不同意,认为应该筑一个埋香冢将花儿葬了。然后宝黛一起共读西厢记。

然而,有一个问题却被许多读者给忽略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读的究竟是《会真记》还是《西厢记》?从《红楼梦》的回目上来看,自然是《西厢记》无疑,第二十三回的回目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但是在正文中却明明白白写的是《会真记》:

原文: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有人说《会真记》和《西厢记》区别不大,不必纠结这个问题。这样的话当然不能令人信服,两者之间虽然有些关联,实际上的区别大了去了。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著名诗人元稹编撰,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而《西厢记》则是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其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生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一次强盗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莺莺的母亲老夫人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中得状元才会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便努力攻书,考中进士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会真记》和《西厢记》之间有些关联,但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从红楼梦书中的“落红阵阵”以及“妙词”来看,这里宝玉所携带的显然不是《会真记》而是《西厢记》,而且《会真记》只是一篇短篇故事,根本不可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共有一十六出。为什么作者要故意混淆《会真记》和《西厢记》呢?我认为是想强调《会真记》里隐藏了红楼梦以后的故事。那么会真记隐藏的是红楼梦以后怎样的故事呢?

宝玉独自看《会真记》的时候,小说里说当他看到“落红成阵”之句时,树上桃花落了一大片,他将这些桃花兜起来,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所以宝玉看的《会真记》,隐藏的应是花与水的故事。根据前文分析,花是指林黛玉,水是指水溶。于是《会真记》隐藏的应是林黛玉与水溶的故事。《会真记》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似乎隐喻林黛玉最终也会被北静王抛弃,并因此导致悲剧。

这样的结局,其实小说里还有伏笔。宝玉看《会真记》的时候,被林黛玉看到了,于是宝黛二人一起读《会真记》,之后,宝玉走了,林黛玉走到莉香院附近,听到了几段牡丹亭的戏文,这些戏文里反复出现的花与水的关系的句子,引起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可能表明黛玉的情绪是对之前《会真记》故事里预示的结局的注解,而这个《会真记》预示的结局,自然也是关于花与水的。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曹雪芹从来不写闲笔,我认为这一段有影射黛玉日后的际遇,我将这些文字的后续内容逐句解读:

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是影射黛玉离开大观园后到了北静王府,然后她发现,这里的景色人物也是好的。指林黛玉到了北静王府后,对这里的人与物渐生好感。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是影射黛玉与北静王相恋,成为北静王的爱妾。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是影射林黛玉因变故离开了北静王,但是非常思念他。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里连续出现三句花与水的关系的句子,应该是影射林黛玉最后花谢花落,而北静王却流水依旧。“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是影射林黛玉死于北静王的无情抛弃。“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是影射林黛玉泪尽而逝,与北静王阴阳两隔。“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是指林黛玉死后,北静王“水流红”,似乎是曾经痛悔。

那么问题来了,北静王为什么要抛弃林黛玉?答案自然也在《会真记》里。会真记里张生抛弃莺莺的理由: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如果《会真记》将预示林黛玉与北静王的结局的话,则北静王抛弃林黛玉的理由也将跟这个理由差不多。考虑到北静王的身份地位,能让他以此理由抛弃爱妾的唯一原因,很可能是受到皇帝的施压。

在贾宝玉的眼中,男人的世界就是污秽,男人都是浊物,但北静王似乎是个例外。其实最后,你会发现他还是没有例外。

三顺说名著里有文章《优伶蒋玉菡,为何敢从忠顺王府逃出去?》有关于蒋玉菡与北静王关系的讨论,我简单梳理如下:[24]

蒋玉菡的身份原是忠顺王府的戏子,一个优伶,能得到王爷的重视和喜爱,简直是“三生有幸”。然而,《红楼梦》中的优伶蒋玉菡,却偏偏不稀罕这种重视和喜爱,不仅如此,他还敢公然和地位显赫的忠顺王爷对抗,逃出了忠顺王府。

逃就逃吧,您好歹也逃得远一点,让忠顺王府的人,想找也找不到。可是,这位蒋玉菡同学,却偏偏逃到了离京城只有二十里的紫檀堡,并且在那里买房子置地,大有在忠顺王爷的眼皮子底下,公然挑衅的派头。

那么,究竟是谁,给了蒋玉菡如此大的勇气?敢公然对抗位高权重的忠顺王爷?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只要稍加整理,就可发现。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和蒋玉菡初次会面。贾宝玉把自己的一个玉扇坠,解下来递给蒋玉菡,“略表初见之谊”;蒋玉菡把自己的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递给贾宝玉,道:“这汗巾是茜香国女王进贡来的,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

北静王和蒋玉菡,都发展到赠送汗巾子的地步了,可见友谊非同寻常。而且,北静王从地位上来说,也是可以与忠顺王爷相抗衡的。所以,蒋玉菡逃出忠顺王府的主意,和在背后给了他支撑的人,只能是北静王。

至于蒋玉菡为什么只逃到了二十里外的紫檀堡,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如果逃得远了,连北静王也见不到他了啊。所以,蒋玉菡逃出忠顺王府,只是为了要从忠顺王府的门下,投靠到北静王的门下。

然而,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关于这一点,忠顺王府的人难道不明白吗?他们为什么不去北静王府要人?为什么不去质问北静王:“王爷的大红汗巾子,怎么到了琪官腰里?”

答案也很简单,忠顺王府惹不起北静王,只能拿着贾府和贾宝玉出出气。这一点,也是北静王唆使蒋玉菡逃出去的底气所在。说到底,蒋玉菡出逃,贾宝玉挨打,只不过是两位王爷斗法的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位王爷斗法,殃及的是蒋玉菡和贾宝玉这样的“池鱼”。

琪官蒋玉菡将一条汗巾子赠与宝玉的时候说“昨儿北静王才给我的,今儿才上身”,时间节点和人物关系都很值得注意。忠顺王府的人说“我们府里有一个琪官”,为何接受又随身使用的馈赠却是来自北静王?短短几句话后面,叫人摸不透的复杂格局,才是真正让贾政胆寒暴怒的原因:在王爷们的游戏中,琪官、宝玉乃至贾府,都不过是任由命运宰割的棋子。

《红楼梦》里的社会盛行男风,贵族男子都有多个男宠,明写的就有薛蟠、忠顺王、贾琏等,连贾宝玉跟秦钟也有那事,柳湘莲与秦钟关系也诡秘。当时的青年男子,几乎无人不染此癖好,忠顺王的男宠是蒋玉菡,这蒋玉菡跟北静王也有一腿。据此推测,很可能,连皇帝也不能免俗。那么北静王与皇帝有没有可能也有暧昧关系呢?或者说,曾经有?想想看,北静王人长得这么美,而且他本人也有这个癖好。万一皇帝也是同道中人,哪有不看上的?

现代的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同性恋,但这个现象自古有之,就像希腊神话里面,人们觉得男男才是真爱。其实中国也一样,红楼梦小说里,贾宝玉、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之间的感情,不是完全单纯的友谊,但也绝非简单的肉欲,而有精神层面的因素。

历史上,雍正皇帝与乾隆皇帝,都同时对一个美男,多罗平郡王福彭有一种十分暧昧的断背之情。雍正五年,雍正皇帝对准噶尔用兵,这一仗打了很多年。九年,雍正任命二十五岁的福彭为定边大将军,率大军至乌里雅苏台,指挥清军与准噶尔作战。十一年四月,在军机处行走,是当时最年轻的军机大臣。雍正十一年秋,福彭再次奉命挂帅西征,弘历亲自到清河送行,并赋诗:

宗翰临戎剑气寒,来廷屈指觐呼韩。

秋风掼拂征人面,马上何须回首看。

武略文韬借指挥,书斋倍觉有光辉。

六年此日清河畔,君作行人我独归。

这首诗表达了乾隆与福彭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福彭走后,弘历经常怀念这位伙伴,在福彭走后一周年,弘历作了一首诗:

徘徊倚石栏,闲望抒清吟。

却忆昨年秋,令夕选知音(原注:癸丑年八月三日平郡王奉命西征)。

边陲渺天求,飒音霜风侵。

抚景怀契阔,踌躇思不禁。

……

乾隆把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都赋于诗中。弘历和福彭分别后,没有挚友相伴,弘历感到深深的寂寞和孤单,曾多次作诗表达对福彭的思念之情。秋夜喜雨,弘历躺在床上,回想起当年雨中和福彭驾舟游览的情形:

夜谭霜簟好安眠,芭蕉响滴残梦醒。

醒后怒悠动远巴,思在戈堆连霜岭。

如心居士在军营,年来王事劳驰骋。 (如心居士:福彭之别号)

即此清凉夜雨秋,行帐残灯悬耿驮。

……

犹忆去年烟而中,绿蓑共泛沧波艇。

借有好风吱送诗,知君应在三秋领。

寒冷的冬夜,弘历住在温暖的房中,又想起万里以外的福彭天寒戍边的辛苦:

暖阁董炉刻漏移,闲情万里忆相知。

高斋趣永三余乐,绝塞凤寒列戌悲。

约计凯旋应指日,欲缄书寄更无期。

难堪剪烛清吟夜,念到寒更毳镆时。

从这些诗中,可见弘历与福彭相交,除了恳挚友谊深厚,似乎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样情愫混杂其中。

这位平郡王当年在雍正乾隆年间可真是风头无两,十九岁封王,二十五岁被封为定边大将军主持西北军务,在当时的贵族文化圈认真是刘德华这样的青春偶像级别的存在。因此后来出现的号称南缘北梦的两部小说《红楼梦》与《再生缘》,很可能都是以他为原型来创作的。《红楼梦》里的北静王水溶,《再生缘》里的东平王皇甫少华,其原型都应该与这个平郡王福彭有关。

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好男风?因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禁锢得太厉害,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男人们的感情找不到倾泻口。女子无才便是德,造成世上的女子多数愚昧无知,少有知性有魅力的。而且男男相好,能够付出的道德代价要小得多,而涉及女色的,一个不小心就要出人命,秦钟跟宝玉、柳湘莲们怎么风流都没事,一碰了女尼智能儿就是找死的节奏。

而且男同之间,对自己的女性情敌,相对就没有那么尊重了,看看秦钟跟智能儿云雨时,宝玉撞见了是怎么做的?宝玉是直接冲进去按住他们二人,而宝玉撞见茗烟与丫头的那种事,态度就严肃得多了。

《红楼梦》里为什么要写宝玉两次撞见不同男子偷情云雨的场景?恐怕有更深层次的隐喻。正是因为水溶跟皇帝也不清白,决定了这个皇帝将来对他的女人林黛玉的态度,会从狎昵到心生占有的*。

《红楼梦》里曾经十分啰嗦地描写贾宝玉对秦钟的爱恋对象智能儿的一种调戏狎昵态度,如二人去水月庵里,当智能儿给秦钟倒上茶来,宝玉故意跟他争抢,抢到后则毫不客气地先喝了。等到晚上宝玉撞破了秦钟跟智能儿云雨得趣时,更是直接恶作剧地冲进去将二人按住,并半假半真地要挟秦钟跟他相好。小说这么写宝玉、秦钟与智能儿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很可能是一种伏笔,预示皇帝对北静王的女人林黛玉的态度,也会相对轻佻,没那么严肃。

(三)《五美吟》预示林黛玉献身政治,美貌为权力争夺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里面林黛玉作的五首诗,描写五位中国古代美女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王昭君等的事迹和命运,这五首诗后来被贾宝玉命名为《五美吟》。

红楼梦里黛玉作诗的特点是,立意新奇,清新隽永,才华横溢。但基本都是以悲凉和愁绪为基调,抒发的是寄人篱下的苦、父母双亡的悲、婚姻无人做主的痛以及体弱多病的伤,理解起来都不难,只有这组《五美吟》完全不是黛玉惯有的风格,算是黛玉诗作里的奇葩。而这五首诗寓意也更深,但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五个人都是两方势力对峙中被政治波及的女子。第二,五个人无一例外,都不是正妻,全部是为人妃妾!哪怕王昭君的呼韩邪宁胡阏氏也不是正妻,红拂后来虽做了李靖妻子,之前却是杨素姬妾。赵飞燕不入选的一大原因,可能因为她是皇后。第三,五人无一例外都有牺牲精神。西施和王昭君为了家国牺牲,虞姬绿珠为了爱情牺牲,红拂有勇气跟着李靖私奔牺牲现有富贵,是远见与慧眼识英雄。

林黛玉以女性视角,而且以知识分子也就是“士”的角度审视她们,这里面不乏政治的高度、人性的角度、相当阔大的胸襟。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只懂风花雪月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吗?这组《五美吟》是咏古咏怀,但诗中并不见颓唐之气,全然不像闺阁诗体,倒像是久淫官场世情的士大夫政治家所作,这是作者曹雪芹在向读者交代黛玉的另一侧面。

林黛玉作《五美吟》到底想说什么?乍一看还以为作者只是想又一次展现林黛玉的才情。但是从作诗比赛、起诗社、行酒令到葬花、题帕等已经把林黛玉的才华饱满地在各种情境中展现了出来,这里只是平日在家作了五首诗,并没有什么触发诗情的外因,如果又是为了展现黛玉的诗才,此处的用笔就是重复和堆砌了,对于行文慎密的曹雪芹来说,绝不可能如此浪费笔墨。所以这组《五美吟》一定暗谶着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

林黛玉作《五美吟》后曾摆瓜果祭奠,为何设祭连宝玉也埋过了,却埋不过看书人。列宁格勒本此回前脂批:“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蒙府本六十四回末脂评曰:五首新诗何所居?颦儿应自日欷许。柔肠一断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可见《五美吟》是不容人以侯门闺阁的无病*来看待的。它抒发了黛玉满腹的辛酸,预示了黛玉以后的命运。什么命运呢?就是黛玉日后很可能也会像这五首诗里面的绝代美女一样,委身政治,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一首: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首诗的意思,说西施虽然是一代美人,倾国倾城,却被自己的爱人范蠡赠送给敌国迷惑吴王,最后结局悲惨,落得个沉湖的下场,还不如那位被人嘲笑东施效颦的村姑,她头发已经白了,还在溪边浣纱,长寿而且善终。

是说西施被男人和男权利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说来说去,是她没有遇对人。西施之所以结局悲惨,都因为相信了一个不该相信的男人。试想如果范蠡对西施的感情是真的,会把西施送去敌国施美人计吗?

这首诗写出了黛玉对宫廷生活的不屑,同时也透露出她与宫廷有着不可解的渊源。可能影射林黛玉嫁北静王后,又被北静王献给皇帝,最后导致悲剧。

第二首: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在这首诗里,虞姬和项羽倒是有真感情的,可惜偏偏项羽不成器,逼得虞姬不得不饮剑自刎,所以虞姬也是有“幽恨”的。哪个女子不想和心爱的人白头偕老,但是,话说回来,和相爱的人一起赴死,总比像淮南王英布和梁王彭越那样投降刘邦, 最终免不了受尽侮辱后再被*要好很多呀!

影射贾宝玉就像那个不成器的项羽一样,天下无能第一,婚姻不能自主,也保护不了林黛玉。贾宝玉之前一直被他母亲王夫人称为混世魔王,他本人在家里也干了很多荒唐无比的事情,最后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种情形与楚汉相争时的西楚霸王项羽有得一比。

我以前一直在想,如果《五美吟》预示林黛玉的命运,那么这首《虞姬》将应在哪件事情上呢?经研究,觉得很可能是预示林黛玉在拒婚北静王时,将会上演拿刀自刎这一幕:与其嫁到王府为妾,像尤二姐、香菱以及迎春等人一样,受尽侮辱折磨而死,还不如现在自刎死在自己的爱人面前干净。

第三首: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美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的典故,是说汉元帝其实很后悔把绝色美人王昭君送到塞外和亲,使得一代美人红颜薄命。但是,问题是出在汉元帝自己,他为什么要把判断美丑的权力交给给卑贱的画工呢?林黛玉写这首诗,是否也是对她后来的际遇有所预示呢?

无独有偶,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怡红院里众人行抽花名签子酒令,黛玉抽到的是一枝芙蓉花签,谶词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此诗出于宋代欧阳修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再一次将王昭君和亲的话题跟林黛玉联系在一起。作者为什么要把欧阳修写给王昭君的诗作为林黛玉花签谶词呢?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林黛玉也曾面临和王昭君相似的境遇?

但是,红楼梦里探春远嫁和亲才是公认的事实,不是林黛玉。联系到探春的谶词“日边红杏倚云栽”的下两句是“芙蓉生在秋江上,未向东风怨未开”。正是影射林黛玉芙蓉花签。说明探春和亲,是与林黛玉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国古时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探春当然没有嫁给皇帝,说她成为皇家女人,应该是说她以公主的身份出嫁。探春成为了日边红杏,而林黛玉呢,似乎是因为某种原因继续留在了“秋江上”,也许就是北静王水溶的“水府”吧。

因此推测,贾府获罪抄家后,林黛玉曾如王昭君向朝廷自荐和亲,以期换取贾府的罪行被赦免,但由于被北静王爱恋强留,林黛玉和亲没有去成,为了拯救贾府,才需要换成探春去和亲,而林黛玉则嫁给了北静王做妾。

第四首: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这首诗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绿珠是西晋石崇的侍妾,孙秀爱慕绿珠美貌,趁石崇失势差人去索要绿珠,石崇不给,于是孙秀假传圣旨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石崇也被处死。

仔细看这首诗的第二句,是说其实石崇对绿珠并不好,也不怎么爱惜。但是,石崇有“前世定下”的“顽福”,得到了绿珠的真情,所以绿珠会为她殉情。这里说的,其实还是绿珠所托非人,真情错付。

这里影射的似乎是,皇帝想得到林黛玉,给北静王施压,北静王被迫献出林黛玉。林黛玉对这个结局进行了激烈的抗争,最后逃出皇宫,远走天涯,最后泪尽而逝。

第五首: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这首诗说的是红拂女的故事。红拂女虽然是隋朝大臣杨素的侍妾,但一眼就看中了当时还是平民并不得志的李靖,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开杨素,与李靖私奔,获得了圆满的结局。

以前我总想不明白,林黛玉写《五美吟》,为何出现红拂女,红拂女是与情郎私奔的啊,这能预示林黛玉的命运吗?红拂女的诗出现在最后一首里,林黛玉最后跟谁私奔了?

我以前基于此对剧情的推理是,林黛玉逃出北静王府,最后准备跟贾宝玉私奔。但现在我觉得不能把事情想得这么简单,我们实际上可以换个思路,根据故事可能的发展走向,作出更合理的推测:皇帝将插足北静王与林黛玉的感情,北静王面对皇帝的威逼,最后决定献出林黛玉。然后林黛玉因此逃出皇宫。根据脂批的暗示,林黛玉逃出皇宫后,似乎是在倪二,冯紫英,卫若兰,蒋玉菡,以及柳湘莲等人的帮助下,走向了一条逃亡天涯之路。

第六十四回:(宝玉)一面搭讪着起来闲步.只见砚台底下微露一纸角,不禁伸手拿起.黛玉忙要起身来夺,已被宝玉揣在怀内,笑央道:“好妹妹,赏我看看罢。”黛玉道:“不管什么,来了就混翻。”一语未了,只见宝钗走来,笑道:“宝兄弟要看什么?"宝玉因未见上面是何言词,又不知黛玉心中如何,未敢造次回答,却望着黛玉笑.黛玉一面让宝钗坐,一面笑说道:“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可巧探丫头来会我瞧凤姐姐去,我也身上懒懒的没同他去.才将做了五首,一时困倦起来,撂在那里,不想二爷来了就瞧见了,其实给他看也倒没有什么,但只我嫌他是不是的写给人看去。”……宝钗道:“林妹妹这虑的也是。你既写在扇子上,偶然忘记了,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倘或传扬开了,反为不美……

当林黛玉作《五美吟》后,被贾宝玉发现,但林黛玉不肯给贾宝玉看,嫌他是不是会拿去写给外人看去,当时宝钗也批评贾宝玉这种行为,二女为这事同时批评贾宝玉将大观园闺阁笔墨向外界传播,这是典型的旁证,通融,借机,暗示,伏线之法,可能影射的正是贾宝玉将大观园女儿的笔墨向外传播,引起外界觊觎,才是造成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位美女日后都会像这五位美女一样陷入为权力争夺命运的根本原因。

(四)林黛玉为人妃妾,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除了《五美吟》,第七十回,林黛玉在大观园建桃花诗社,还填过一首柳絮词。里面再一次引用了西施和关盼盼两人的典故,加上《五美吟》中王昭君,绿珠,虞姬,西施,红拂女等,共凑成了六个为妃为妾的女子。历史上有那么多女子,林黛玉不感怀,偏偏一再吟咏这些为妃为妾女子,所为何来。尤其是《五美吟》中还故意避开赵飞燕,因为赵飞燕的身份是皇后,属于正妻,不是妃妾。另外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又是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曹雪芹如此写,暗示的意思特别明显。影射的显然就是林黛玉日后嫁人为妃为妾的命运。

《唐多令·柳絮》,原文: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词中的百花洲,应指林黛玉的故乡苏州的名胜。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说,吴王夫差宠爱西施,常陪她去百花洲游玩。明清流传甚广的昆曲《浣纱记》,写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也提到了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说的是唐代张愔的歌姬关盼盼。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念着旧情,隐居在张家旧宅的燕子楼上。张仲素和白居易得知,十分感动,各自为她赋诗,令她的美貌和痴情名扬天下。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林黛玉引用两位历史有名的妃妾,其实是影射自己八十回后出嫁为人妃妾的事实。而“粉堕”“香残”立意悲惨,实为讲述林黛玉嫁为人妾后惨死的结局!《柳絮词》开篇连续两个典故都引用了两个妃妾来叙事,明显暗示林黛玉出嫁与人为妃为妾。

很多读者不愿意相信林黛玉的结局是嫁人为妾,其实八十回前有太多线索证明林黛玉将出嫁为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说明她嫁为人妇的身份是妃子。六十三回林黛玉的花签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里的句子,写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为妾。而这里的东风与《柳絮词》中东风重叠。当年的东风是汉帝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寻求片刻和平,则《柳絮词》中“嫁与东风春不管”之句,应该是说林黛玉的婚姻,将也和王昭君一样,为人妃妾,委身于政治。

当时贾府的大环境,贾元春入宫十年突然受宠封为贵妃,后来又莫名其妙失宠,然后江南甄家被定罪查抄,很快贾府也步其后尘,贾府最终没落。但在这一过程中,贾母和贾元春都不会坐以待毙,她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整合全部资源,以挽救贾府。其中最好办法当然是联姻,借着世交之谊,进一步拉拢和皇帝关系比较好的北静王,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又根据贾雨村在第一回吟咏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之句,林黛玉应该是在贾雨村的撮合下,最后被贾府出卖,嫁给了身份较高之人做妾。

第十六回,凤姐对贾琏说:“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光景,他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

《红楼梦》太虚幻境里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林黛玉位于正册之首,香菱位于副册之首,显然香菱就是黛玉之副。香菱者,像林也,英莲者,荷花也,芙蓉也,香菱的判词有“根并荷花一茎香”之句,而林黛玉在寿怡红夜宴上抽中的花签是芙蓉,即荷花。可见香菱与黛玉人物联系密切,香菱的人生无疑对林黛玉的命运有影射意义。薛家让香菱明公正道地与薛蟠做了妾,据此推测林黛玉的结局,贾府也是明堂正道地把她嫁给了某人做妾。

第八十回:薛姨妈……只得赌气喝骂薛蟠说:“……他既不好,你也不许打,我立即叫人牙子来卖了他,你就心净了。”说着,命香菱“收拾了东西跟我来”,一面叫人去,"快叫个人牙子来,多少卖几两银子,拔去肉中刺,眼中钉,大家过太平日子。”……金桂意谓一不作,二不休,越发发泼喊起来了,说:“我不怕人笑话!你的小老婆治我害我,我倒怕人笑话了!再不然,留下他,就卖了我。”……当下薛姨妈早被薛宝钗劝进去了,只命人来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的胡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薛姨妈道:“留着他还是淘气,不如打发了他倒干净。”宝钗笑道:“他跟着我也是一样,横竖不叫他到前头去。从此断绝了他那里,也如卖了一般。”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薛姨妈也只得罢了。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这段文字的信息,香菱做了薛蟠的妾,也曾经受到过薛蟠的宠爱,但是一旦二人感情生变,便逃不了被抛弃的命运。按说香菱在薛家也算是一个正式的妾室,怎么一言不合就可以被夫家随便发卖?连个离婚的手续都不会有。尽管香菱后来有宝钗回护,也不过从半个主子的妾变成了奴婢身份的侍女。说明古代女子作为妾室,其地位卑微如尘如履薄冰,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据此推测林黛玉的遭遇,贾府应该是明堂正道地把黛玉嫁给了北静王水溶做妾,婚后黛玉尽管也曾得到丈夫盛宠,但一旦与丈夫感情生变,就有可能如香菱一般惨遭抛弃,导致“粉堕”“香残”,泪尽而逝的结局。至于水黛二人发生情变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从香菱的被弃中找出端倪。香菱挨打是因为受到薛蟠的妻子夏金桂与其侍女宝蟾的联手陷害,而林黛玉与北静王发生情变,则可能是出自在北静王府地位超然的妙玉与其弟子薛宝琴的联手陷害。

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传统红学研究认为,两地生孤木,指的是夏金桂。但指代夏金桂为何要强调此人命中带木呢?似乎是别有寓意。香菱在第一回就出场了,她在婚后最不堪的遭遇,就是会被一个命中带木的女人夏金桂伤害。据此推测林黛玉婚后,很可能会被一个名字中带木的人伤害。前文分析过,妙玉是穆王府家的郡主,她姓穆。所以那位将要伤害林黛玉的人,应该就是穆妙玉。前文还讨论过,薛宝琴被梅家退婚后就跟了妙玉做徒弟,其后又以妙玉侍女的身份进入了北静王府。则妙玉陷害林黛玉,薛宝琴很可能如宝蟾一样成为共谋。

除了被人陷害,水黛情变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皇帝的插足。有人曾设想过,会不会是因为皇帝的施压,北静王将林黛玉献给了皇帝。这个观点尽管线索不多,但并非完全没有,例如贾宝玉向林黛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那串鹡鸰香念珠其实是皇帝赐给北静王的,换言之,它原来最初是皇帝的东西。在第十六回里,黛玉把北静王送给宝玉的“一串念珠”掷在地上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这里“串珠”的深意就是“一连串的人和一连串的事”,其中还牵连到御赐给北静王串珠的“圣上”,这分明是拐着弯来骂皇上是“臭男人”!林黛玉骂北静王为臭男人时,为何要捎带连皇帝也骂上?是不是因为这个皇帝也对她做了某些混账事?

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取义于:当年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因此斑竹又名湘妃竹。众所周知,娥皇女英是远古帝舜的二位妃子。红楼梦里不会用错典,小说里影射林黛玉命运既然用了帝舜的典故,说明林黛玉最终的命运应该是与当时的皇帝有交集的。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

双瞻玉座引朝仪,出自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原诗: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玉座引朝仪”,显现退朝时的庄严肃穆,讲的是文武百官分成两列朝见皇帝,所以说“双瞻”。瞻就是瞻仰。御座,皇帝的座位,但这里为什么改作“玉座”呢?玉座就是暗指黛玉坐在上面,和皇帝一起接受朝仪,百官跪拜。

红楼梦小说里林黛玉的人设,有没有机会成为皇后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为林黛玉本为还泪而生,所以此生她的姻缘对象只可能是那位神瑛侍者北静王,她命中注定不会嫁给皇帝成为皇后或者妃子。但是林黛玉说出的酒令为什么强烈暗示她做了皇后呢?唯一的解释是,作为小说人物的林黛玉没有成为皇后,但是林黛玉的某个原型人物,似乎是一位名叫秦红玉的美女,她在现实中曾经成为了皇后。其实准确点说,这位秦美女也没有真的成为皇后,她只是作为一名宠妃,在某种程度上代行过皇后的职权。

在雍正皇帝晚年,皇后乌拉那拉氏已经去世,但是雍正皇帝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宫廷中通常的各种典礼又非常多,所以皇帝必然会挑选一位妃嫔担当起皇后的职责来。由于当时年贵妃也早逝,李妃生的儿子弘时获罪被逐,李妃实际已经失宠。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雍正皇帝会选择另一位妃嫔代行皇后之职,这位妃嫔很可能就是林黛玉的那位原型人物秦红玉。《红楼梦》小说中让林黛玉说出一句暗示其行皇后职责的酒令来,可能预示后来的剧情发展,林黛玉会与皇帝发生某种纠葛。我们知道,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倾国倾城美貌的才女,她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但是不能掌控自己命运,在贾府遭遇危机时惨被贾府出卖,沦为豪门姬妾,又为皇权争夺,最终导致政治危机。

联系到史湘云的酒令“双悬日月照乾坤”,用的是太上皇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分庭抗礼的典故,而文本中太上皇还健在,推测是史湘云的努力影响了太上皇夫妇,林黛玉的抗争最终挫败了皇帝对她的企图,赢得了爱情自主的胜利。但由于北静王畏惧皇帝,没有勇气再次接受林黛玉,最终导致了林黛玉逃亡天涯。

周汝昌在提及史湘云和林黛玉在牙牌令回诗词也曾经郑重提醒读者:全部书中曹雪芹很少用过这么多一连串的涉及皇帝的事情与典故,而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回书中写黛湘这二位非常重要的女主角的酒令时,却集中地使用上了这么多与皇家有关的词汇,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预示黛玉和湘云八十回后有进入皇宫的可能。

《红楼梦》小说里的人物,皇宫里有太上皇,有太后。皇帝父母双全,却没有皇后。一部风月小说里面为什么要设计出太上皇与太后这样的角色呢?按寻常风月小说的套路,感觉到不过是为了让这种老人家赶上人家年轻人婚姻纠纷的热闹。就是在皇帝与北静王争夺林黛玉的过程中,将有太后或者太上皇站出来替林黛玉做主,反抗皇帝的荒唐无理。

这样的桥段在当时的另一部小说《再生缘》里面也出现过,讲皇帝欲谋夺东平王皇甫少华的未婚妻孟丽君为妃,皇甫少华的姐姐找到太后出来做主,怒斥皇帝的荒唐行为,孟丽君得以摆脱皇帝的纠缠,与皇甫少华终成眷属。

可以推演红楼梦后续剧情,皇帝欲谋夺北静王的侧妃林黛玉做妃子,将她软禁在皇家别院,史湘云找到太后与太上皇来替林黛玉做主,林黛玉得以摆脱皇帝的纠缠,但是北静王因为畏惧皇帝,所以不敢再接受林黛玉,他要求林黛玉能返回皇宫顺从皇帝。林黛玉拒绝接受这样的命运,在史湘云卫若兰冯紫英蒋玉菡柳湘莲等人的帮助下,逃离京城返回苏州,期间遭到周妃派人追*下落不明,贾宝玉寻踪而去,却没有找到林黛玉的踪迹,林黛玉最后病死在天的尽头。宝黛的结局,最终应了葬花词里的最后那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

(五)水国佳丽斗艳,薛宝琴成最后赢家

薛宝琴是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父亲在世时是受皇室委任为皇家搜罗海外奇珍异宝的皇商,在天下各省皆有生意买卖,家世根基不错。薛宝琴是红楼故事中一位亮丽的存在,不仅拥有超群的美貌,且知书达礼,更有与贵族公子的婚约,是一位令人羡慕的娇客。

在第五十回,薛宝琴曾作怀古诗十首,作为春灯谜隐十件俗物,但是众人居然都猜不出来。这可能不完全是因为众人水平的问题,而是作为灯谜,薛宝琴写的诗跟宝黛史钗作品的成熟比,略显生涩了。但她小小年纪,能作出如此广征博引的怀古诗,也算是闺阁中的翘楚。

《红楼梦》里面没有一个人物会是多余的,薛宝琴这么浓墨重彩渲染的人物,不可能会是一个打酱油的。她绝非一个局外人,必然会有不俗表现。

我们先从薛宝琴的婚姻说起。薛宝琴进贾府时就是待嫁身份。第五十七回薛宝钗曾提到过关于薛宝琴的亲事:“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的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完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我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妈再商议。”从薛宝钗的这番话中,可以知道如果薛宝琴不完婚的话,哥哥也是不能先娶亲的,这就很奇怪。

但是薛宝琴要嫁的梅家,老爷却在为官的任上,并且说年后才能回来。一般来说,应该是男方也就是梅家前来提亲商讨成亲的事,然后薛家再把女儿送过来待嫁。但是梅家还未见动作,薛家就已经把薛宝琴送到了京城,住在贾府,只等着梅家回京。薛家为何急着让薛宝琴嫁入梅家?薛宝钗的那句“如今倒是一件难事”让人怀疑,为什么二人成亲成了难事?最合理的推断,就是梅家有悔婚的意思。正是知道了梅家的意思,所以薛蝌在母亲病重时也要带着妹妹来到京城,等着梅家的音信。

书里一开始说梅家的老爷还在外地,不在京城,要等着梅家老爷回来以后再成亲。这话也说得通,她们在等梅翰林回京然后嫁给梅翰林的儿子。可是书中后来有讲梅翰林已经回到京城了。可是并未看到薛宝琴要嫁给梅家的苗头,因为梅家悔婚了。当时薛家已经败落了,然而那一家的势头正好,当然不愿意娶一个败落家族的女子为妻了。

关于薛宝琴与梅家的婚事,为何求助贾府,韩雪丽女士在其文章《红楼梦里薛宝琴的婚事:古代嫁女儿不容易》里有一段很精彩的分析:[25]

翰林家书香门第,所以家世是极好的。但是翰林家也有自己的为难,就是太清贵了,翰林家不缺书,就缺钱。也是看中了薛家虽然是商人,但祖上也是知书墨的,还是紫薇舍人。那姑娘人物不错,也是知文通笔墨的,这才想,不算委屈了儿子,这亲就定下了。

可是薛家的男主人过世了,梅家有些后悔了。遇上外任的机会,趁机走人,在外面几年,这婚事不提也罢,不了了之。想着女家赶着男家将女送到京里,总不至于好意思再送到外任的地方。可是恍惚听闻着,薛家的兄长带了妹子进京投奔了婶母,一家子住在荣国公府里,那到是个有根底的人家。往来的四王八公,有女为皇妃,倒不可小视。

别的不说,贾母过生日,南安太妃去了,还见了薛家双姝,极是夸赞,还送了礼物。听闻宝琴还让王夫人认作了干女儿,那可是生了皇妃的王夫人,贾母又极爱宝琴,把名贵的大衣都送了给她。这也罢了,宝琴雪下折梅,薛姨妈和贾母一唱一和的大赞宝琴,比画上还好看,又问生辰八字想为他们家公子提亲,结果薛姨妈就公开宣布了,宝琴和梅家定亲的事。贾府这样的人家,主子不多,仆人不少,也有几百号,只要放纵消息传播,几天后,全京城都知道,贾府王夫人的干女儿,薛家某小姐,是梅家的儿媳妇。这时候,梅家就不能继续装聋作哑了。

梅翰林从外地回了趟京,原也有差事,正好拜望一下贾政,这位政老爷到是极爱读书,极礼遇读书人,他的亲家就是国子监祭酒的李家,也是书香门第。和贾政叙了亲缘,自家的儿媳妇是贾政夫人的干女儿,自然是亲戚了,贾政也是欢喜。梅翰林知道家里要准备亲事了,不能再拖延了。

到了七十八回,梅翰林终于出场了。贾政带了宝玉贾环贾兰去同僚处做客,却是以文会友,宝玉回来时向母亲显摆,得了好些礼物,其中就有梅翰林送的。梅翰林终于出来和贾府走动了。原来这梅家和贾府没什么关联,现在不同了,他家的儿媳妇,是贾政夫人收的干女儿,而宝玉也算是宝琴的兄长了。梅翰林和贾政开始往来,并且送宝玉礼物,这等于是认了当年了亲事。如今若是拒婚,得罪的不是商人薛家,连国公府也扫了面子,梅家看来是不会这么做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红楼梦》从第七十九回开始,薛蟠娶了夏金桂后,薛家就被这个夏金桂闹得乌烟瘴气,薛蟠更是再次卷人命案官司,这种命案官司花钱就是一个无底洞,薛家本已败落的家底更是雪上加霜,还要四处打点贿赂官场,走门路疏通关系求人运用权力替薛蟠减罪。此时稍微精明点的人家都要注意离他们远点,免得惹麻烦上身,何况清贵的梅家。薛宝琴最终将会被这一连串的家庭祸事所连累,惨被梅家退婚。

关于薛宝琴的命运,我认为她后来会嫁北静王为小妾,我是从两个方面作出的判断:

第一,七十回薛宝琴作柳絮词:

西江月(薛宝琴)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汉苑,汉代皇家的园林。汉有三十六苑,长安东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边多植杨柳,后因柳成行列如排衙,但远不及隋堤规模,故曰“有限”。

隋堤,风景以柳色著名。隋堤,位于商丘市至永城市之间的汴河故道。隋大业元年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柳,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这两句诗说的柳絮风景,是为帝王家观看的。似乎预示薛宝琴会流落到帝王家去。

“明月梅花一梦”。《龙城录》记赵师雄从梅花树下一觉醒来时,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是说薛宝琴与梅翰林之子的婚约解除后,梅花梦醒,抬头所见的,却是月落参横。不管是明月还是梅花,都曾经是薛宝琴的美梦,这里的明月,应该是指的帝王家,月落参横可能指她会与北静王水溶有关系。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是说北静王水溶死后,薛宝琴应该再嫁了,根据别的线索,她极有可能嫁给了柳湘莲。

第二,真真国女孩子的诗:

《红楼梦》故事在薛宝琴的叙述中,描述过一个黄头发,像西洋画上一样的“真真国”的女孩子,是个懂中国诗词的外国女孩子。她还会作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不过,大多数分析,都认为这是宝琴随口说的故事,其实诗就是宝琴写的。根据这首诗,判断薛宝琴后来会嫁北静王。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北静王名叫水溶,薛宝琴最后成了水国佳丽。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这句是双关。

1.清朝的月,明朝的月,都是一样的。

2.自己对过去水溶的感情,跟现在水溶的感情,不必太钻牛角尖。显示的是薛宝琴随遇而安的人生智慧。

《红楼梦》从第七十九回开始,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薛家被夏金桂闹得乌烟瘴气,薛蟠本人更是二次卷入人命官司,就是伏笔薛宝琴将会被梅家退婚,于是她跑去拢翠庵做了妙玉的徒弟。访妙玉乞红梅,为什么要让薛宝琴与贾宝玉一同二次访妙玉?似乎预示薛宝琴与妙玉有缘。

薛宝琴遭遇了梅家退婚,痛不欲生,薛家为了救她,让她拜妙玉为师,带发修行。妙玉离开贾府,准备返回苏州,薛宝琴有胆识追随,就是因为有年幼时的经历。后来妙玉被北静王截住,薛宝琴也被带进北静王府了,而且深深地卷入了水妙黛三角恋。薛宝琴后来应该是成为北静王水溶的女人了,而且在与水溶众多妻妾的宅斗中,她似乎成了最后的赢家。

推演剧情:黛玉死后,薛宝琴通过揭发林小红的身世背景,找出妙玉指使林小红向宝玉通风报信放走贾宝玉的线索与证据,还了林黛玉清白,却直接导致妙玉失宠。过洁世同嫌,妙玉最后四面楚歌,在王府无法容身,所以返回牟尼院去修行。妙玉的结局,可能后来又遭忠顺王报复,将她赏给了一个老头(脂砚斋称“枯骨”)做妻子,最后为冯紫英等人解救出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