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随刘伯钦来到五行山,遇到被压在山下的孙悟空,揭下如来法帖,把悟空救了出来。随后师徒二人来到鹰愁涧,结果唐僧的白马被吃,悟空找到吃马者——小白龙,打斗一番。后来菩萨帮忙,小白龙变成白龙马,驮着唐僧,跟随悟空的步伐踏上西游之路。这两个故事是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似乎没什么好讲的,其实这一回大有深意。
为啥这么说?因为悟空在《西游记》原著的标题里叫“心猿”,而白龙马在标题里叫“意马”,心猿与意马正好是一对儿,正所谓心猿意马。不仅这两回的标题里叫做《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在全书的标题里也经常出现“心猿”的意象,比如:
第 七 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 三十 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
简直不要太多,“心猿”出现了17次之多。
“意马”则要少一些,仅仅《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而全书中标题带“心”字的更多,比如:
第 一 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 四 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
有32次之多。这难道是巧合吗?绝对不是,因为在孙悟空降伏猪八戒那回,原著有非常显著的表达,光看标题就能知道:《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取经,在《西游记》的设定里,表面取的是大乘佛教真经,实际取到的正是这部《心经》。
取经的历练,无非是在炼心。悟空是唐僧的心猿,而白龙马是唐僧的意马。收心猿、锁意马,正意味着唐僧取经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
而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随唐僧西天取经,则象征着放心、收心、修心的心路历程,似乎《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这三段经历给我们讲了这么个道理。
对此,更有解释力的是唐僧救出悟空之后路遇六个盗贼的故事。86版电视剧编了一段盗贼抢劫农舍的故事,在原著中是没有的,而是师徒二人在路上遇到的,先看这六个盗贼叫什么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盗贼的六个姓——眼、耳、鼻、舌、身、意,恰恰对应《心经》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是“心”的外缘——也就是佛教常常讲的“六根”。此处孙悟空打死六个盗贼,其实是有象征“六根清净”的意味。只不过在《西游记》中,故事演变成了悟空打死俗人,而与唐僧产生了冲突,最终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与其说给悟空戴上了实有的紧箍咒,不如说使唐僧永远记住了“定心真言”。
更进一步给唐僧戴上更大的紧箍咒的是收伏猪八戒后,乌巢禅师传授的《多心经》。这部《心经》的传授虽然只有《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半个回目,唐僧师徒四人却在取经路上念了一路,比如:
比如在平顶山。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这是第一次复习《多心经》。
比如在黑水河。三藏大惊道:“徒弟呀,又是那里水声?”行者笑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甚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这是第二次复习《多心经》。
比如在隐雾山,又是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说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说有我在保你无事,唐僧还啰嗦不信。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唐僧解释一通,悟空根本不听,只说:“不消说了,……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比如在百脚山,看见高山,唐僧又任怂,抱怨说,还有二千多里,不知要走多久呢!悟空又是一顿呛:“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为何总是孙悟空向唐僧提醒?因为孙悟空本来就是唐僧“心”的化身。那为啥“意马”也就是白龙马少嘞?因为“心猿”孙悟空的表现太多了么!“意马”只驮着唐僧,只负责走就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