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本善性全文,人之初性本善全文及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05:13:46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打开《三字经》,读着读着,便穿越到了很古的时候。

宋代大儒指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春秋战国,走近了古圣先贤。一位温柔敦厚,儒雅谦恭,威而不猛;一位目光睿智,善养浩然正气;还有一位仙风道骨,神清气俊。他们是儒家大思想家,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和后圣荀子。

他们在谈论“人性”,或天性,或道性,或习性。关于人性的本质问题,古圣们观点有不同,角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深邃而独特的思想,跨越时空,熠熠生辉,一直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孔夫子含而不露,他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夫子娓娓道来,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有些慷慨激昂,他提出:“性本恶。”

他们本不属同一时代,没有面对面的激辩,也无意巅峰对决,可他们的学说却奇迹般地为后世留下“千年争讼”的一道辩题。

孔夫子谆谆地说道,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但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程度的不同,使人互相之间形成了甚大的习性差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强调的是,通过教育,人性可塑。

“我认为‘性本善’。”孟子说话了,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孟夫子对人性的论断。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具有先天的道德萌芽,所以,人性本是善的;通过师教让人保持“善端”,人人皆可为尧舜。

人之初本善性全文,人之初性本善全文及译文(1)

孟子画像

“人之性本恶”,荀子不太同意孟子的说法,且口气坚定。荀子说,人的本性都是好利求欲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这种不待学而性中自有的追求,决定了人性的恶。荀子也认为人性是可变可易的,关键在于“化性起伪”,让人变好,变得保有善德。荀卿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人的后天必须接受严格的教育训导和学习,可以变善。为此,他留下不朽之作《劝学》篇。

到底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以后的学界,论战纷起,争辩不休。但在三位古圣身后几百年,有宋一朝,有个叫王应麟的大儒(一般认为是《三字经》的原创作者),他参透了这场所谓性善性恶论之争的玄机。他发现,这种本身并无实质意义的争论,其实,最后的焦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教育”。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于是,他给家学私塾撰写儿童启蒙读本,将圣人的人性教育思想融会一体,浓缩在开头的几句话里,这便是《三字经》的旨趣。这几句话,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催人向上,几乎成为不可动摇的蒙教宣言。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社会,人人能诵,妇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几乎成为一个常识性问题。

毫无疑问,这位出自南宋宁波的大学者是赞成孟子的。作为儒家弟子,他笃信人性本质上的善,尽管他看到很多人性的恶。人性向善,这是一个大儒的终极信仰。

他自然也读懂了荀子,只是荀卿的“性本恶”用词,明面上看起来不那么像儒家的正统,甚至有点偏激。可贵的是荀子的“化性起伪”论和“劝学”说,却暗合了作者的心思,这本小书最乐于采纳。

作者对孔子却是顶礼膜拜的。他直接抄录了《论语·阳货》中的原话:“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夫子的话,多么深邃,多么富于哲理,像播下的种子,在孟子、荀子们这里开花结果。夫子睿智,对人性这样的复杂问题引而不发,不言善恶、不下定义、不作结论,但言人性基本平等,后天的人为因素极端重要,那才是大人们应该明白的道理。

启蒙教育的主旋律就这样拉开了——“苟不教,性乃迁”,纯真善良的本性受到不好的影响,会变不好,所以“人之初”的启蒙教育至为关键;“教之道,贵以专”,即对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的养成教育,贵在专心不倦、始终如一。《三字经》的启蒙观,实在太明智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