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
蔡澜
听智者言,如饮甘醇,如食美珍,如沐春风。应广州日报之邀,54位智者大咖,共襄17场圆桌会,言之切切,直面短板;寄望殷殷,直抒高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新时代如何抢抓大机遇,老城市如何焕发新活力?广州带着问题来,坐而论道,集思广益;向着问题去,行稳致远,舍我其谁?
圆桌会收官之际,特摘编各位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本版文字整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善伟
中心工作室出品
广州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中心辐射能力,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服务功能,换言之,广州不仅要做广东的广州,更要做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广州要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更加开放的举措,加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三个中心城市、七个节点城市的合作联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开放有益、合作有益,绝不可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耕耘,绝不可以立足于单纯追求自身发展做文章。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质量、社会治理水平、生态环境水平,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广州应该抓住当前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做出顶层设计的绝佳窗口期,顺应大湾区城市群范围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通的大趋势,这种“升级版”的资源流动,对广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
在大湾区各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文化同根同源,也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某些限制和障碍,加快产品、人员要素更便捷的流动,深化分工合作。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王珺
作为“中国第一展”,广交会自创办以来,扎根于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升级、深化内地和港澳合作作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李晋奇
不同的体制机制是眼下的障碍,但未尝不是机会。不同的体制机制在一起融合、碰撞,现在的障碍就可能转变成优势,因为我们可以在体制机制的融合中调试出更优选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
建筑的最高境界是文化,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技术和艺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建筑还必须与时代结合。广州要建设国际一流城市,就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
应重点加强原创性创新能力的培育,全面布局重大重点科技平台建设,加大市级科技投入力度,同时理顺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高投入转化效率,促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迎军
岭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包容到交融”。包容是把别的东西拿过来;交融是拿过来以后,把我们传统的东西,跟新的、进步的东西融合起来。岭南文化里发展得比较好的东西,应该说都不是完全照搬的,是融入了自己的东西。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
单从一个“小圈”来看,广州已经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了。整个大湾区要建成一个更大的优质生活圈,这是一个“大圈”,广州除了自身努力外,还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大家共同协作发展。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蔡澜
老城区要激发新活力,需要不断注入新功能,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善空间的供给,注重提质增效,在老城区注入新的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增强综合城市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改革】
广州要牢牢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推进基础设施高水平互联互通,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以改革开放新举措推动广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
广州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但金融业却相对滞后,所以广州这些年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作为在《规划纲要》中被赋予更大使命的广州,理应在这方面有更高目标。——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
广州的“活力”来源于充满激情的企业家精神、源源不断的人才引力、融汇四海的开放魄力、广受认同的城市文明以及敢闯敢试的改革锐气。——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覃剑
广州可以发挥国企众多的优势,整合国企资源,在涉及国家经济外交的项目上发挥更大作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
广州完全可以在一些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加大对港澳人才的吸引力,放开对专业人士执业资格的限制,形成人才的良性流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
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吸引大量高端人才集聚。没有这些产业,如何说自己是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得有一线城市的样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建荣
【枢纽】
广州增强综合性交通枢纽要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结合起来,在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增强国际联通功能的内容要大大增加。——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
要做国际航运枢纽,就应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打造港口联盟,来分享船只、航线、停靠港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抢占国际航运的市场,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
广州是一座正在成长中的超大城市,国际区域和城市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城市体系格局处在重塑期,国内标兵城市跑得稳、追兵城市追得紧,给广州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再高
尽可能增加公园、广场、绿道等公共产品,同时鼓励私人产权设施增加开放度和公共性,这是重要的两手。公共性是广州城市现代化的方向,值得认真探索。——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
广州要避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过高等“大城市病”,不要走单中心、“摊大饼式”城市建设的老路,把一些产业放在南沙、增城、从化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规划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
【创新】
“创新大脑”这一概念,侧重于城市在科技产业链条中的原始创新功能。广州有条件也有义务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大脑”。——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巡视员李江
广州可以先行先试,从顶层设计开始,出台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科研机构在具体操作体制内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产权归属等方面可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炜
总体来看,追求创新是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共同诉求,港澳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能够较好弥补广州和深圳一流科研机构不足的问题;同时,广州和深圳所具备的产业优势也为港澳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合作空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源
广州与珠三角各市科技创新合作,应围绕某些战略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深度协作的全产业链。——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强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底色是制造业,制造业的生命力在于持续迭代升级,而这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跟进。——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邓江年
【开放】
分析城市宜商竞争力,广州的优势在于城市区位、环境、房价、全球联系度、航空联系度、外贸依存度等方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加强营商环境的建设,从广州来看,要“往上靠”,而不是“往下靠”,要向港澳的营商环境看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要注意引进人才的多样性,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聚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Ben Derudder)
建设全球融汇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全球辐射的资源配置能力,全面提升广州市对外贸易的“硬件配置”和软实力。——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合伙人覃宇
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包括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亲”“清”健康的政商环境、绿色美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和谐进步的舆论环境。——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
广州税务部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纳税指标,有的放矢地推进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各项试点措施。——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总经济师韩流柱
营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处理好降成本与便利化的关系,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同时切实为企业减负。——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林国强
把传统的外贸出口所形成的对外开放优势,与现代的外贸进口所形成的对内开放的优势充分对接,这应该是广州壮大贸易新业态的新模式。——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大湾区城市的商贸资源完全可以通过商贸、物流等渠道的有机整合和资源配置,实现共享共赢,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
重点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市场采购、汽车平行进口、二手车出口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何江
【合作】
广州与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中心城市之间的全面深化合作,构建产业链要实现三个错位:一是行业错位,二是产品错位,三是功能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
粤港澳三地间彼此理解和包容是必需的,但关键还是要制定好的机制,尊重契约精神,提升政务诚信,确保机制运行畅通。——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顾敏康
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最重要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衔接,这涉及养老、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杨道匡
在三地制度规则衔接上,我们常常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更多强调区域“求同”。然而,从欧盟的经验来看,真正去寻找一套统一的标准方案是比较少见的,反而更多的是“存异”,即采取相互认可的态度,要多一些包容性。——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要充分利用港澳的资源,比如国际金融中心资源和科研成果资源。——公众号“城市战争”创办人、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
广州要领跑好兄弟、好伙伴,带动佛山清远肇庆更好发展起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
广佛产业深度合作,既做好顶层规划,也要扎实打好基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广汉
【文化】
应该让大家来广州,也要有一定要去看的东西。那么,这里的“人”在哪里?让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产生巨大影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值得好好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把广州的红色文化讲好,不是专业圈子自己玩,一定要让大家能够喜欢,让大众方便接触。——广州农讲所纪念馆馆长、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副会长颜晖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应该把高端的文化与技艺,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是“活化”。——广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
广州城市大,历史遗存很多,改造完全靠政府或完全靠市场都不可能。新办法的核心是让原住民和真正的利益相关人能够参与进来,让我们的老街坊直接受益。——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潘安
【党建】
要关注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问题,使之更适应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法治要求。——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
广州探索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建设领导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倒逼组织建设。——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郑琦
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要把目光投向基层,力量沉到基层,指导下到基层,资源倾斜到基层,毫不犹豫地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尹德慈
广州坚持党建引领民生服务创新,通过加装电梯、社区微改造、课后托管等方式发挥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和推进作用,立足群众关心事、烦心事、操心事,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推动治理工作落地,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组织功能落下去。——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