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艺术熠熠熠生辉的古代瑰宝,宋朝是我国诗词创作的巅峰时代之一,大佬们实在是太多了:苏轼、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要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他们的光环实在是太亮了。但这其中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叫苏麟,与当时声威显赫的大词人、政治家、书法家范仲淹同时代,就因为写了两行千古传诵的名句而被赏识提拔,并且因此万古流芳、广为后世的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七字成语,这两句话就是苏麟唯一的传世诗作,只有2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首诗原本没有题目,后人为了记载和传承方便,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断句》。说到苏麟,就不得不提到如雷灌耳的范仲淹了,关于范仲淹的名头,在此就不详细赘述了。他的一篇《岳阳楼记》,就已将其推及至北宋文学巅峰的位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为其留下了光辉的名望和形象。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词条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他死后被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因而,世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史载:“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公即荐之。”(宋·俞文豹《清夜录》)。宋朝时,巡检的全称为名巡检使,是巡检司的武将主官,宋时除在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外,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受所在县令节制,品秩不高,巡检在宋时为正九品官职,是宋朝最低级的武官,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级别吧。
范仲淹贬任杭州知州后,为人很好、居官清正,也乐于发现与提拔身边的优秀人才,很受士人的崇敬。当时,苏麟身边的同僚们都得到了范大人的照顾提拔,又升职又加薪,这可把苏麟急得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心下忖测:“自己虽然不在大人身边鞍前马后,但也是有用之才啊,都说阳光雨露要均沾吧,大家都得到提升,为何偏偏自己就这么倒霉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这明显是去争官,于读书人下不去脸面啊!”,思来想去,苏麟终于想到一个既高明又委婉的办法: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以文会友、又不失文人的颜面,让他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千古名句诞生了,在送到范仲淹的面前时,老范自然读懂了诗中诉求:咳!怎么能把他忘了呢?这对苏巡检是有些不公啊!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直到今天,后人们还真的以为:当时的苏麟就只写了这两句诗,不少网络推文还给苏麟扣上了“史上最懒的诗人”这顶大帽子,但本文作者认为:从这两句诗的功力可以看出,苏麟的文学素养相当高,事关个人的前途身家大事,同时又是送给名扬天下、顶头上司的大文豪范仲淹大人的,不可能真这么不顾七律古诗的传承而只草率献上两句断诗,一定还有两句上联,但极可能在流传环节上出了问题,包括典故记载者俞文豹都有可能没得到完整的诗句。历代以来的文人墨客都曾绞尽脑汁想续上这两个断句,但都以意境不佳或画蛇添足而失败了。行到结尾,本文作者也试着给这个千古名诗《断句》续个上联吧:
阶下微苔不惜嫩,
渴沾雨露画乾坤。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