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该什么人参加,就什么人参加。这样的“座无虚席”已完全变了味,纯粹就是为了造势、整景,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新华社/图)
成语“座无虚席”,源于《晋书·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意思是:当时吴人刚刚归附,很是有畏惧之心。王浑安抚外乡人,诚心安慰接纳,座上没有空着的席位,门前没有滞留的宾客。于是江东人士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现在,开大会,会场坐得满满的,没有一个空位,形容为“座无虚席”。报刊上很多会议报道都用这个词,一来可形容会议重要,场面隆重,气氛热烈;二来表示人们重视这样的会议,这样的会议受人欢迎。
其实,很多会议出现“座无虚席”这样的场面,根本就没有必要。
举两个例子。
其一,某市教育局要开一个省级课题开题大会,省教科所领导将到会指导。他们选择一个能容纳500人的会场。按说这样的会议,只要课题参与者参加就行了,如果范围再大些,扩大到学校教学领导层面。可是如果只是这些人参加会议,会场坐不满。于是为了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他们给基层学校分配了参会指标。每所学校必须有若干人数参加,最好教学人员参加,如果有教学人员脱不开身,其他人员,如德育领导、后勤人员、教辅人员参加也可以,必须完成参会的人数指标。
其二,某教育局要开全局人员大会,可局里的大会议室容不下,于是便找一个学校的礼堂去开,可到这所学校礼堂去开会又坐不满,为了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临时把这所学校当时没课的教师召集到了会场。
追求如此的“座无虚席”,场面是热闹了,也显得对主席台领导的尊重,拍出的照片好看,录下的视频报送新闻效果还好,但却浪费了很多人的时间,对正常工作是一种干扰。
开会,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该什么人参加,就什么人参加。这样的“座无虚席”已完全变了味,纯粹就是为了造势、整景,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开会何必“座无虚席”?为了追求大场面,动辄让不相干人“陪会”的风气应该刹车了。
(作者为河北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李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