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诗带翻译,岑参41首古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3:56:20

导语: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期就显示出了聪颖和才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

后来两次从军边塞,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幕僚,亲身经历了边疆的风光和战斗,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感情豪迈的诗篇。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诗中之奇才”。

岑参的生卒年不详,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他生于开元三年(715年),卒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五十六岁。

他的籍贯也有争议,有人说他是荆州江陵人,有人说他是南阳棘阳人。游历经历也不甚清楚,有人认为他曾到过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地,也有人认为他只到过北庭。

岑参的诗歌作品有《岑嘉州诗集》八卷,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是边塞诗。他的诗歌在唐代就广为流传,被收入《全唐诗》等多种选本。

岑参的诗带翻译,岑参41首古诗(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用词精当,富有音乐美。

“北风卷地白草折”,用“卷”字形容北风的猛烈,“折”字形容白草的脆弱。

“忽如一夜春风来”,用“忽如”表达惊异之情,“春风”暗喻友情之暖。

“散入珠帘湿罗幕”,用“散入”表达雪花的轻盈,“珠帘”“罗幕”点缀边塞生活之华美。

“纷纷暮雪下辕门”,用“纷纷”表达雪花的密集,“辕门”暗示军营之气氛。

“风掣红旗冻不翻”,用“掣”字表达风力之大,“冻不翻”表达旗帜之坚挺。

“山回路转不见君”,用“回”“转”表达山路之曲折,“不见君”表达离别之悲。

“雪上空留马行处”,用“空留”表达孤寂之感,“马行处”表达友情之深。

诗人既表现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又表现了对战友的惜别,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又表现了对战斗的豪情,既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又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既表现了对雪景的赞美,又表现了对雪景的玩味。

诗人的情感在雪景中得到了升华,雪景也因为诗人的情感而变得更加动人。

岑参的诗带翻译,岑参41首古诗(2)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749年,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很久了,而眼前的路还很长很远。

“双袖龙钟泪不干”,写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诗人虽然志在建功立业,但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却无法抑制。

“龙钟”是指涕泪淋漓的样子,“双袖”是指衣袖。

“马上相逢无纸笔”,写的是偶遇入京使时的窘迫情形。

诗人想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却没有纸笔可用。

“凭君传语报平安”,写的是对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诗人只能请他捎个口信给家人,让他们不要担心。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音韵和谐流畅,结构对偶工整。

首联写景寄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末联写事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两联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转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全诗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手法,而是直接用事实和感受来表达主题,体现了诗人豪迈坦荡、自然本色的风格。

岑参的诗带翻译,岑参41首古诗(3)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诗的第一联写出征的自然环境,以“君不见”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走马川是今新疆境内的一条河流,紧靠着雪海边缘,即天山山脉。

诗人用“平沙莽莽黄入天”来形容沙漠的广阔无垠,与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联写轮台地区的风沙景象,轮台是今新疆轮台县,在走马川西南。

诗人用“风夜吼”来形容风声的惊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来形容石块的巨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来形容风沙的凶猛。

这两联通过对比和夸张,写出了边塞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艰险,为后面写军旅生活和战斗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二联写敌我双方的对峙情况,以及汉家大将出征的决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金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诗人用“匈奴草黄马正肥”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形容匈奴人骑兵扰乱边境。

“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表明了唐朝对匈奴人的反击态度,也显示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敬佩之情。

这三句通过对比和排比,写出了敌我双方的对立和冲突,为后面写战斗气氛做了铺垫。

诗的第三联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

将军身穿金甲,昼夜不脱,显示了他的忠勇和坚毅。

“半夜军行戈相拨”一句写出了行军作战的艰苦,“风头如刀面如割”一句写出了风沙刮脸的疼痛。

这两句通过比喻和拟人,写出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诗的第四联继续写封常清将军率领士兵行军作战的情景,但从马匹和檄文的角度来写。

马毛带雪,汗气蒸腾,写出了马匹奔跑的劳累。“五花连钱旋作冰”一句写出了马身上的花纹和汗水结成的冰珠,形象生动。

“幕中草檄砚水凝”一句写出了将军在营帐中写檄文的情形,以及砚台上的水也被冻住的细节,突出了边塞地区的寒冷。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的最后一联写敌军闻讯胆怯,我军必定胜利的信心。

诗人用“虏骑闻之应胆慑”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畏惧,“料知短兵不敢接”来形容匈奴人对唐军的惧怕。

“车师西门伫献捷”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期待和祝福,也表达了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车师是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一个古国,西门是指西域之门。

这一联通过设问和设想,写出了边塞将士不惧强敌、乐观自信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豪迈的边塞诗,它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封常清将军为主角,以边塞将士为群像,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诗人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封常清将军送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名篇。

岑参的诗带翻译,岑参41首古诗(4)

总结:岑参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以边塞风光为背景,以边塞将士为主角,展现了唐代边防军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情感豪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岑参是一位博学多才、创新敢为、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在唐代就广受赞誉,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