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林海雪原原著曲波晚年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4:42:49

曲波作为一机部的一员,与地质部,六机部、一机部、冶金部等各部位的工作人员,携妇将雏,成为百万庄的第一批住户。那一年,他们的小女儿曲毳毳(音“翠”),刚刚2岁。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林海雪原原著曲波晚年(5)

这一住,就是六十多年。虽然铁道部曾经给曲波在二环分了更大的房子,但刘波坚决不去,她就喜欢百万庄。

十多年前曲波去世,曲毳毳曾把刘波接到北海北门附近自己家去住,但是每次不超过一个星期刘波就会要求回家,回到百万庄。在刘波的心目中,只有百万庄才是自己的家。

来到百万庄时,刘波一家是四个孩子加一个阿姨的大家庭,住在一个三居室里。按照家庭人口的需求,他们可以要位于同一层的两套房子,但是他们觉得刚刚建国,政府也有很多困难,就只要了一套。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林海雪原原著曲波晚年(6)

不仅是他家,当时的第一批住户,都尽可能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一家人住一套两居室,或者把一套三居室隔成两户住。比如刘波家楼下和对门的邻居,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都是一家好多口人住在不算大的一套房子里。

作为统一建设的这一批房子,没有特别的装修,都是洋灰(水泥)抹地。“那时那个洋灰特别亮”,曲毳毳说。

百万庄那时的住户,都是新进城的“外地人”,说话“南腔北调”,怀着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北京的热情和理想。

曲毳毳说,小时候,觉得北京是个特别包容的城市。生活在百万庄,就像生活在一个超级大家庭:小朋友们对于大人们的口音都很熟悉,只要一开口,都知道谁是哪里人;大人们对于孩子也特别关爱,都当成自家孩子,有什么事互相照应。就连称呼,孩子们都对着阿姨们直接喊潘妈妈、韩妈妈……透着自己家人一样的亲热。

成长的记忆

2岁就来到百万庄的曲毳毳,可以说,是在百万庄长大。

百万庄,承载着她成长的记忆。

她说,她的一群发小都是百万庄长大的,因为“我们的发小都是第一批搬进来的,就住在这儿。我们一块上小学,我们一块上中学,都是同班同学。我53年的,算我们这一批里相对来讲比较小的,我们都是53年、51年、49年、47年,我的同学,我哥哥的同学,我小哥哥的同学,我姐姐的同学,大家都住在这儿。”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林海雪原原著曲波晚年(7)

对百万庄,她有着深深的感情。她说,以前大家邻里关系之间都很好,因为孩子们都在一块玩。上学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是半天上课,有的是上午半天,有的是下午半天,然后组织学习小组,玩的很好,学的也很好。这样一路走过来,大家的感情特别深,到现在发小还经常聚会,特别亲热。

她说,现在很多邻居之间都很陌生,孩子也缺少玩伴,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小时候,曲毳毳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去阜成门玩。她记得,刚来北京的那些年,阜成门没有围墙,也许因为治安不是很好,所以周围都是铁丝网。铁丝网旁边一排都是土茉莉,开着一个个的喇叭花,结着小黑籽。

冬天,她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什刹海滑冰;夏天,去游泳。对于类似《血色浪漫》这样的文学作品,曲毳毳说,“关于百万庄出来一些东西,不知道是谁写的,我们现在不太清楚是谁写的,基本上都对。”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那年的经历,给曲毳毳留下深刻印象。

她说,那时候她已经在儿童医院工作,记得地震前的那个晚上特别热。当时她爸爸妈妈、阿姨、她,还有她哥哥家刚刚5个月的侄女一起在家。

因为特别热,小孩不肯睡觉,半夜时,忽然特别安静,所有的电都停了。

对当时的场景,曲毳毳有精彩的讲述:

“我爸爸是打过仗的人,他一下就跳起来,就去开门。门,已经开不开了。然后我就站在这儿,就看那个暖瓶晃、晃、晃,掉地上了。然后直到几秒钟以后,我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我觉得那个时间在我来讲挺长的,但是过去了以后,然后这人就开始往外跑了。外头都是土,那个土就别说了,第二天就大雨,所有的人就在那个(楼房)底下,就搭这个(地震)棚子。”

林海雪原作者曲波,林海雪原原著曲波晚年(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