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在9月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首先祝全国1792.97万老师们节日快乐!
教师节,到底用什么词来形容教师、赞美教师?显然在互联网之下有了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
就纯粹的语言和词语,或者符号来说,不同的时代对于老师的赞美之词也是不一样。
还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描写老师和赞美老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句诗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不就是对老师辛勤付出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近几年有老师出来批评学生,怎么能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老师?
为啥批评呢?
老师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一句话总结就是该诗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全诗内容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与诗有啥关系呢?
因为这些老师认为,李商隐这首诗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无尽相思。
诗的首句便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诗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多少爱恋中的有情人的共同情感体会。正是在这样一种伤情的体验中,才引出了下面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谓的“丝”,乃是通“思”,说的是内心的思念不止;所谓:“泪”本是蜡烛的蜡滴,这里比喻恋人的眼泪。按照诗的原思,这句诗就不能理解为是歌颂奉献精神,而应该是礼赞爱情中的伤情体验。
原来如此?
如果就诗的本意理解,确实老师的理解是对的。但是,站在历史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老师的这种批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
先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单纯的说认知的变化。
还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老师的解释是传统诗评家的共识。但是对于并未体味过爱情滋味的学生而言,不能理解到那个高度,也是情有可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名言警句、千古绝唱的诗句被单独拿出来传颂,时代和用途赋予了他们另一层含义,已经慢慢脱离了原诗句的意境,融入到和生活中。学生在描写生活,为啥一定要他回归原诗意境?
在我看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老师的一生非常贴切。
所谓春蚕到死,指的是老师人生短暂的时光,春蚕在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人们带来了蚕丝,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春蚕的奉献,是以生命为长度、为代价,因而可敬可爱。蜡烛也是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正是老师的精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