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大学的时候,学长学姐传授经验说大学里必须要学一种乐器,于是我报了个口琴社,学吹口琴,口琴简单嘛,据说努努力一个月就可以了。
口琴确实简单,学笛子的室友还没办法把“5”吹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学吹简单的曲子了,社团学姐用半小时给我们讲基本吹法,然后就发我们五线简谱,开始练习吹曲。
记得我们学习的第一支曲子是李叔同的《送别》。
李叔同是神人,《送别》是神曲。
李叔同的一生段段鲜明,他每一段都做到了极致,一样精,样样精。
二十五岁以前的李叔同是个富贵闲人,小小年纪就在诗词,书法,绘画,音律以及金石篆刻方面出类拔萃,个个成翘楚。
比如他15岁时就写下这样的诗句: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哪里是一个15岁的孩子写出来的?
后来家道中落,李叔同做老师,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等等,江浙一带文艺界名流,几乎都是李叔同的学生。
三十九岁李叔同出家做僧人,学习最艰苦的律宗,成为弘一律师,修行二十四年,因为戒律坚持得很好,成律宗十一世祖,与虚云、印光、太虚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弘一法师虽然去世了,他62年的人生留下数不尽的艺术和精神财富。比如学乐器的入门神曲《送别》。
《送别》背后有一段故事。
李叔同做富贵闲人的时候和其他几位富家公子义结金兰,其中有一位名叫许幻园,两个人关系极好。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许幻园站在李叔同家的门外,喊道:“叔同兄,我家*了,咱们后会有期吧”。说完便挥泪告别,连李叔同的家门也没有进去。
李叔同久久站在雪地里,凝视着好友的背影,一直到这背影由大及小,一点点消失再也看不到了,回到屋里,关上门,写下《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意象很美,送别之景,长天之下,无涯的芳草地,长亭古道,晚风拂柳,一切都那么美,天地之大衬托人之渺小,将人面对命运的无奈淋漓纸上。
分别就分别吧,天高地远也无所谓,我们可以自我安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是事实却是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只是奢望,我们在命运里颠沛流离,注定饱经折磨以后凋零。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老人读这首诗才更感椎心泣血,自己“发白面皱,齿牙动摇”,老朋友一个一个都离世了,残存无几,但是对于逝者和生者我们都再见无望,面对悲剧,什么都做不了。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句话真一语道破人世悲欢离合的本质。
有时候我觉得,二十岁的李叔同好像活了别人的一辈子,少不更事的年龄,对命运的感慨却如此沧桑。
不信看看李叔同15岁时那句诗,“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似草上霜”,很多人五十岁还不懂的东西,这个15岁的孩子却已经懂了。
而《送别》这首诗,没有人生经验怎么写得出来?也许许幻园那次告别,让李叔同看破了俗世,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送别》岂止是好友送别,大概李叔同是送别俗世吧,这滚滚红尘表面的浮华都是假的,人在其中,只是提线木偶,这俗世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