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从小发奋读书,聪慧好学,不到十岁时已通晓诗书,十五岁就能出口成章,再加上他生于乱世,从小随着家人奔波流离,所以他的阅历比同龄人更为丰富,文笔与学识都超出他的实际年龄。他曾经在十六岁参加考试,而应试的题目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般情况下,这种考场应试作文,因为时间有限,考生也比较紧张,往往很难有所发挥,佳作自然很少,但是白居易却略一思考,提笔挥毫,就写出了一首佳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前四句非常著名,蕴含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生长奥秘。以“离离”来形容古原上的青草,生动地勾勒出春天草木生机勃勃的样子。“一岁一枯荣”则是从眼前的实景联想,当人们看到茂盛的青草时,有谁会想到不久前的寒冬,这里还是一片枯黄萧条呢?
草木的“枯”与“荣”并非简单的自然规律,而是显示出草木抵抗岁月摧残的顽强生命力,即便经历了冬季野火的焚烧,可是只要残存一点生命的希望,只要一缕春风、一丝春雨,它就能复活过来,并且迅速蔓延到整片原野这是大自然野草的生命力,正像此时的大唐江山,一年一年,荣枯往复,虽然被战火焚烧破败不堪,但是,当新的一年开始,嫩草又会发芽,顽强的生命力还是让大唐恢复往日的生机。
如果说前四句诗人的目光聚焦于“草”,那么接下来随着青草延伸的轨迹,诗人放眼于整个古原甚至古原的遥远边际。“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野草浓郁的芳香在空气中幽幽散发,古老的小道在花香花色中若隐若现,这是视觉与嗅觉共同作用的艺术效果,连远方荒凉的古城也沐浴在一览无余的阳光下,似乎是被这春天的美景再次唤醒了蓬勃的青春。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写“送别”,诗人当然不能只停留于写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这么独特的风景原来是为独特的人而设,“王孙”即将离去,延伸在广阔古原上的青草,仿佛就是诗人心里无限依依的別情,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别之后,诗人对远行人的牵挂也将会如青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意至此,就仿佛是春天的阳光、和风、古原、青草样浑然一体,景、理、情合而为一,令人回味无穷。
写完这首诗几年后,白居易北上京城,拜谒大学问家顾况。第一次见面,顾况一边漫不经心地翻他的诗集,一边问:“你就是白居易?第一次来长安?”白居易连忙点点头。“呵呵,居易居易你可知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啊!”白居易是何等聪明之人,一下就听出了顾况的言外之意:长安是个大都市,オ高八斗的诗人多了,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要在长安讨生活,实在是难啊!
可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好诗,好诗,你要在长安待下去,也没那么难啊!刚才老夫说的话,权当儿戏,你不要当真啊!”
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为白居易铺就了成功之路。一向以挑剔著称的顾况居然能够对一个外乡的青年诗人赞誉有加,白居易的诗名从此不胫而走,此后的他,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都对中唐的政治与文化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对于白居易的这首诗,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关注,分享!小编每天都会更新不同的内容,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本文版权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切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