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小愿,从用两个月时间温习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学》开始,之后的一年读完50本营销类书籍。中间穿插的阅读计划有一个100天打卡《逻辑学导论》的阅读思考笔记。一个工具,一个内容,挺合适。
这次准备改变阅读思考习惯,以前只读少写,感觉有点跟不上日渐膨胀的好奇心,读过的内容零星散落在大脑的各个角落,很多已经蒙尘许久,偶尔有个有缘的文字才能激起回忆:原来这个东西我以前看过,怎么忘得死死的?
大部分的人的思维是线性的,少数聪明人拥有树状思维,只有极少数人拥有网状思维。建立系统框架,努力构建网状思维,才有可能体会到高级思维的乐趣。
高级的读书乐趣可不是一字一句读出来的。以前读书会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后来越来越觉得这种读书节奏是在浪费时间,很多书根本不值得从开头读到结尾。市面上大部分书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万到三万字,只要抓住核心内容,提取干货后,这本书就可以送人了。
一种比读书高效的阅读方法,是搜书。一个观点,搜罗几本十几本相关书籍,从中查找相关观点。这种一路寻找的阅读方式更主动更高效。如果说还有比搜书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写作了。
只有输出倒逼输入,才知道自己哪方面还有欠缺,才会有针对性的去学习。
写作这件事,可能真需要一个开关,按下去才真的管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多人想写却一直不动笔,可能就是因为开关虽然就在那儿,但就是不愿意伸手去碰。
写作这件事,刚开始几年内是不可能写好的,内心承认这一点,就有了动笔开始的勇气。别说是刚开始写作的人了,就是前几年火到发紫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写作科幻文学二十多年,还有很多人批评他的文字没有美感,梁文道就在节目《锵锵三人行》里说过三体的文笔确实不如书里的思想耀眼。文字有美感的作者不在少数,可思想就一般般了,比如余秋雨,文章里堆砌着形容词大词,说理抒情两不误,说理时像极了旧时絮絮叨叨的小脚老太太,抒情时情感充沛像极了亚马逊的热带雨林,说流泪就流泪。除了一样喜欢形容词大词的中学语文老师喜欢余大师之外,没多少人受得了余大师的文笔。
我大胆猜一下,只要你还是一个求上进的人,多多少少会买书读书,买课学习。如果有余力,还是开始写作吧,这个更有效率些。
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写。写作没有什么技巧,和读文言文一样,想有文言文功底,只有多读这一个办法。写作也一样。
写作能治时代焦虑症,要不你也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