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劳动节的意义
通过这一天,纪念劳动人民为争取合法权益、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不仅是一次革命的胜利,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民主的进步,让全世界尊重劳动人民的权益。
劳动创造了财富,缔造了文明,没有劳动者,便没有今时今日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在享受5日长假的同时,更要铭记前人为争取权益而作出的努力,将劳动精神常挂于心,珍惜当下的生活,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不负光阴,不负人生。
庆祝五一
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劳动方式怎样变化,人们的双手、智慧与汗水,始终是美好生活最坚实、最可靠的依托。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始终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动力。
工人阶级劳动形式的变迁
一、集体化工厂劳动的衰落与新劳动形式的出现
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中期,无产阶级的主要劳动形式是在工厂中作为工人进行的集体劳动,因此,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几乎是同义词。后来,随着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被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阶级也被纳入到了无产阶级的行列中,但工人阶级仍然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农民最终也是要转化为“农业工人”的。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先进的生产机器越来越排斥劳动力,专业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开始取代传统的集体化的工人劳动,同时由于物质的相对丰富,围绕商品的流通环节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行业和劳动岗位。这时,工人阶级开始出现分化,一小部分在大企业任职的工人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引入,逐渐转变为专业化的技术工人,从事复杂劳动,大部分新生的城市无产阶级选择工作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处于商品流通环节的服务业劳动(就是所谓的“白领”),只有最弱势的一批工人阶级(例如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继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在这三个部分当中,技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最高,工作环境、报酬以及权益保障情况最好;城市服务业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现象较为严重(例如泛滥的加班文化以及绩效考评机制等等),但他们一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而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人受到的压迫最为严重,他们通常没有有效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同时由于不再掌握先进生产力,也不可能像过去的工人阶级那样组织起来反抗资本家的统治。
二、互联网时代新劳动形式的创造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围绕商品流通环节形成的服务业劳动岗位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饱和,新一代城市无产阶级越来越难以在服务业行业中争取到一个工作机会,过去二十年持续的学历贬值现象就是这一情况的表现。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通过年复一年地参加考研、考公来“逃避就业”,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
这时,一个新的工作机会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随着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在网络平台上受平台资本所雇佣而完成的被统称为“网络零工”的工作类型。
这种劳动一般不被认为是正式的工作,从事这些行业的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通常是劳务合作关系而非法律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这主要是由于其劳动形式的灵活性导致的,本质上仍然是雇佣关系),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但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多难以实现就业的年轻人也不得不通过从事这些职业来为自己挣得一份基本收入。这种自由职业逐渐吸纳了大量城市无产阶级劳动力,成为当今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互联网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互联网本身不负责商品的生产,要把互联网与作为劳动工具的计算机软硬件(或其他具体设备)作区分,互联网只负责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其次,互联网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工具,乃至于人们以互联网为纽带重新塑造了新的社会经济格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通信体系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低效的物流体系和通信体系,网购取代了线下购物(同时催生了外卖业和快递业的发展),线上服务取代了线下服务(例如在线的医疗教育服务以及各类信息的咨询服务等);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展示的即时性、丰富性,一系列互联网文化产业被创造出来,极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类型,进一步加深了社会文化与商品消费的联系,强化了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统治;最后,基于互联网上社会文化与商品消费的紧密联系,一般用户的网络活动本身也以数据的形式被纳入到商品价值实现体系当中,实现了对整个无产阶级最彻底的压迫和剥削。
在互联网上从事自由职业的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包括外卖员以及各种线上代劳服务等,主要是在商品运输环节进行劳动,特点是门槛低,但收入也低,一般是作为兼职,如果是作为主业以维生的话就要受到沉重的剥削,实际上类似于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厂工人,只不过时间空间上不受限;
第二类是技术类脑力劳动,例如剪辑师,画师等等,由于当代计算机相关技术发展的不完善,一些专业软件或硬件设备的使用仍有一定的门槛,出于对这些专业软件或硬件设备所生产的产品的需要,也就产生了对少数掌握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劳动的需要,这类劳动者类似于“专业化的技术工人”,只要门槛还在,他们就能吃喝不愁(补充:我不确定这种算不算小资产阶级,可能还要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专业软硬件设备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尤其是ai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劳人类劳动),对这类劳动的需求也在减少;
第三类是文化类脑力劳动,典型例子是自媒体,具体来说包括主播、视频up主、网络写手等等,这一类劳动有一定门槛,但是没有技术类那么高,人人都可以参与,其收益则一部分由内容质量决定,另一部分由平台决定。这一类劳动的参与人数很多(尤其考虑到现在的短视频几乎不存在任何制作门槛),主要是因为它是看起来最自由的一种劳动形式,与休闲娱乐活动的距离很近,而且(在早期)较容易赚到钱,但实际上这种劳动并不自由,归根结底是受平台资本所引导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生产“资本主义网络文化”这一产品,完成社会文化与商品消费的紧密连接,最终是要通过更高效的商品消费来实现对无产阶级的进一步剥削。
整体来看这三种劳动形式呈现出一些统一的特点:首先是在时空条件上不受限制,其次是没有固定工资,主要通过计件形式对所生产并出售的商品(提供的服务)与平台资本进行收益的分配。随着这些劳动形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在平台资本的主导下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时空条件的不受限制反而构成了对劳动者最彻底的剥削,不存在确定的“休闲娱乐时间”,任何时间都可以用于劳动,同时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形式的基本工资,劳动者只能通过一次次的接单来挣得自己的全部收入。
表面上看,这三种劳动形式不过是“互联网化”的三种工人阶级劳动形式,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三种劳动形式是从城市工人阶级这个中间群体中分化出来的,过去主要作为白领的,作为所谓中产阶级的城市工人阶级,越来越多地“沦为”了三种网络零工劳动者,尤其是第一种体力劳动者以及第三种文化类脑力劳动者,他们显然“更无产阶级”一些,更不用说第二类技术类脑力劳动者正在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消亡。整体来看,整个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的差别正在越来越缩小,越来越普遍地受到资产阶级一视同仁的沉重压迫,越来越容易形成超越具体行业的广泛的阶级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