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翻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脑海中便不时浮现父亲消瘦的脸庞、花白杂乱的头发、挽到膝间的裤腿、沾着泥巴的布鞋和负重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也变得模糊。人们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而我的父亲,永远像一头默默无语、负重前行的耕牛。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五个年头。每每想起他已不在人世,我的心便如刀割,满满的懊悔无处发泄。父亲生前得的是脑瘤,从查出来到去世,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当时医生针对他的情况,建议我们不要动手术。我也咨询了好多人,都说脑瘤手术很危险,要么下不了手术台,要么成为植物人。尤其是我父亲脑瘤的位置很危险。我和家人便听信了医生的话,但现在想来,也许是错的。
时常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停的反问自己,如果当初动了手术,父亲会不会活的长久些?如果动了手术,父亲也许不会失去信心,说不准也许真的可以好过来呢?诸如此类的想法,仿佛野草般,疯狂的在我脑海了生长,怎么除也除不干净。尤其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无意间碰见和父亲差不多境遇的人,或满身泥浆的农民工,或一脸忠厚老实的人,或消瘦如骨满脸岁月刮痕的人,总有那么一点、两点和父亲相似,片刻的愣神,恍惚间父亲就在眼前。随之,这些念头都会突然间冒出来,反复地折磨着我。无论是在家人面前还是朋友跟前却都无法付诸于口,我只能压在心里,每每憋得我要发疯。
上学时,我就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背影》。当时老师让我们想一想自己父亲的背影。我能想起的是父亲卖力扛起木材的情景。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太好,父母只种着两亩地,还要供我们姐弟三人读书,就算有亲戚朋友的资助和帮忙,还是捉襟见肘。于是父亲决定,跟着村里其他人建一座蔬菜大棚,他舍不得将仅有的两亩地占用掉,便将房前的桃树、梨树全砍掉,腾出几分地用来修蔬菜大棚。 那些果树父亲种植了八九年,枝干很粗壮,而且都已挂果。砍的时候父亲很是不舍,踌躇了好几天,才下定决心。年少的我们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砍去好好的果树?因为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姐弟三人最开心。父亲没有解释,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把所有树都砍掉,又背到院子的拐角处码好。我有时在一旁帮忙。父亲先把树枝归拢到一起,用绳子捆紧,然后半跪下,将树靠到他的后背,由我在一旁扶着,他再慢慢地站起来。父亲那瘦弱的背影、颤颤巍巍的脚步,雕刻在我心中,难以忘怀。
当别人已经用上农用拖拉机的时候,我们还在用架子车。每年暑假,我们三个小孩都要去地里帮大人割麦子、掰玉米,然后装到架子车上。由父亲在前面使劲拉,我们在后面用劲推。可能是人小腿短、气力不足,直到现在,记忆中那条回家的路都显得特别远。都说收获的季节是农民最高兴的时候,但对儿时的我来说,那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我每天都要推着车来回好几趟。现在想来,我们能有多少力气呢,辛苦的还是父亲。我们的帮忙,也许只是安慰他的一点小小动力。
读书不仅使我长知识,也让我产生了虚荣心和攀比心。有的同学的父亲开着拖拉机,他们就不用帮大人干活,还经常相约着去玩耍。而我不能。那时的我,总觉着在架子车后面推着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所以极希望父亲选择一条隐蔽的路,装车的时候也极力劝父亲多装些,目的就是躲过伙伴。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不懂事啊!
后来,参加高考,由于不争气,我没有考到一所好的大学,于是选择了复读。父亲在一个工程队干活,有一天晚自习,父亲来学校找我。他轻轻敲开教室门,露出了黝黑脸庞,轻轻地喊了一声我的名字。我在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走出教室。
楼道里,父亲露出急迫的神情,告诉我家里决定让我去上大专。说完他就匆匆走了,也没有听我的意见。后来,我听从了家里的决定,放弃复读,去读了大专。毕业后,父亲固执地让我来到现在工作的小县城,参加了招干考试,被分配到乡政府上班,然后成家生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体会了父亲当时的无奈,领悟和理解了他当初的决定。
在父母的倾力支持和我们自己的努力下,我们姐弟三人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我以为终于苦尽甘来,父母也不用那么劳累了。但是在我结婚后的第四年,父亲就查出脑瘤。在他生病的那段日子,我和丈夫、孩子回去过几次。前几回,父亲还很精神,他絮絮叨叨地向我告着母亲的状。我明白,那是父亲最熟悉的话题了。最后一次是在父亲临终时,那时父亲已说不出话,也吃不进任何东西,身子也动弹不了,唯有我握着他的手时,他用仅有的力气回握了我一会儿。直到父亲逝去,他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在最后的时刻,该是多么害怕和伤心,也多么不愿离开我们啊!
两年后,乡政府有个购房优惠政策,母亲终于在市上买了房子,老房子没人住,也就被锁了起来。
母亲偶尔还会回到老房子,将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春节时,我回了趟老房子,院子里长满了杂草,但我还是打开每个房间,熟悉的场景,唯独少了父亲的身影。我按照父亲的习惯,贴上了对联。尽管我们已不在老房子生活了,但还是不愿舍弃它。它既见证了我们的童年和父亲的一生,也镌刻着父亲一辈子的血汗与经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有岁月的痕迹、时代的变迁,更有刻骨铭心的亲情。仿佛它在,父亲就在,家也在。它始终是我们的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最后悔的是没有接父亲到我现在生活及工作的地方看看。
来源:酒泉日报
作者:李晓英
编辑:王英福
监制:陈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