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一家全家福
知道继子女靠不住后,冯顺弟便将全部心力花在了儿子胡适身上。她一直记着丈夫临终给她留下的遗嘱:“穈儿(胡适小名)聪颖,应让他读书”。
为了让儿子读好书,丈夫去世后,每天天刚亮时他便叫醒儿子对他进行训导,这些训导无非是:“你要向你父亲那样做一个完全的人,我这辈子只晓得这么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好好读书,千万不能跌他的股(丢脸)。”
冯顺弟把丈夫的遗嘱当成一生的志向,因为望胡适读书之心切,她竟在儿子仅四五岁时,就早早将他送到了他四叔开办的私塾里念书。
因为年岁太小的缘故,每次念书,胡适都需要老师把他从念书高凳上抱上抱下。
可即便胡适是私塾里年纪最小的,可他却总是第一个进学堂,有时,一月有八九天他都要从老师那里拿到钥匙去开门。
在学堂上课期间,老师对胡适也总是格外关照。每讲一个部分,老师都会给胡适进行详细解释。直到后来,胡适才知道,自己得此优待全是因为母亲给的学费高。
当时,别的小孩一年学费是2元,可冯顺弟为了能让儿子多读书竟在第一年就交了6块,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时竟加到了12块。在家庭经济窘迫时能做到如此,也只有冯顺弟了。
因为冯顺弟的特别关照,老师对胡适总更加用心,在家乡读书9年里,胡适先后读了《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这些书,老师都给他“求甚解”地单独解释了。
用胡适后来的话说,当时的老师对他是:每读一句便解释一句。
因为这种“好读书求甚解”,胡适很快成了私塾的佼佼者,9岁时,他就能看《水浒传》。11岁时,已经能点读《资治通鉴》。他还独出心裁,为了方便记忆历代帝王年号创编了一本《历代帝王年号歌诀》。
当地知府知道这歌诀后,竟命人刻印了数百本散发,胡适因此得到了“小神童”的称号,在方圆几里都小有名气。
但这些,显然不能让冯顺弟满意,她的理想是将儿子培养成和丈夫一样的“完全的人”。而要“完全”,其学问得极深,其德行也得相当过人。
为了培养儿子的德行,冯顺弟每天早晚都会对儿子进行训话,训话内容都是总结一天做得好的、不好的。每当儿子不听劝时,她还都会搬出他父亲对他进行训诫。
有一次,胡适的姨母来家里做客见胡适只穿了一件单背心,便拿了件小衫叫他穿上,胡适不肯,姨母便说:“穿上吧,凉了。”胡适听了觉得她的发音很搞笑,于是便开玩笑说:“娘什么,老子都没老子呀!”
正巧从一旁经过的冯顺弟听了气极了,但她并没有当众训斥他,为了保住儿子的尊严,她训斥儿子时总是关起门时。晚上睡前,冯顺弟狠狠责备了胡适一番。
多年后,胡适依旧清晰地记得,这一次,他把母亲气惨了,她一边哭一边训斥他道:“你没了老子是多得意的事,好用来嘴说。”胡适见母亲气得发抖也不停地哭,因为哭时不停拿手背抹眼泪,他感染了眼翳病。
冯顺弟虽然对儿子极其严厉,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慈母,她总能适时给儿子关爱。就拿这次胡适被训后感染眼翳病说,她就曾为了给儿子治好眼病听信江湖术士偏方:拿舌头去舔儿子的眼睛。
冯顺弟能在严母和慈母之间自由切换,皆因她对儿子有深重的爱。在丈夫死后,她多少将对丈夫的感情寄托到了这个各方面都非常像丈夫的儿子身上,她倾尽所有去培养儿子成为像丈夫那样的“完全人”。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这个不识多少字的女人竟在儿子12岁多(虚岁14)时,便放手让儿子去上海求学了。
临行前,冯顺弟为儿子做了一只枕套,枕套上用紫红色的线绣了两行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
送儿子远行的前一晚,冯顺弟整晚未曾入睡,这是儿子第一次远离自己,在异乡求学他能照顾好自己吗?他能学有所成吗?没有她的督促,他能好好学习吗?一连串的疑虑扰得她心神不宁。
可第二天送儿子出发时,她却努力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她知道,若自己表现出不舍,儿子离开的脚步将会有犹疑。
很多年后,胡适依旧清晰记得第一次离开母亲时的情景,他当然知道母亲是为让他安心上路,才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他说: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术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送走胡适对已经丧夫的冯顺弟而言,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牺牲。胡适就这样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从冯顺弟的生命里分离出去了。这种分离,是成功。
十几岁是正值叛逆的时候,这期间的胡适果然如她母亲担心的那样:曾经堕落过。
根据后来胡适的《藏晖室日记》记载,期间的胡适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他每日与他们打牌喝酒吃喝玩乐,而且他还经常在他们的影响下看戏……
根据《藏晖室日记》的统计结果,胡适曾在59天时间里累计打牌16次,喝酒14次,进戏园、捧戏子19次。
这样的胡适,用“五毒俱全”来形容,当不为过。
后来的胡适还因醉酒殴打巡捕被逮捕,这次事件让他落下一身伤的同时,也让他被迫停学同时不得已辞了华童公学的教务。
事发后,胡适在极度的落魄中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真正的成长从来是在回头总结时。这是胡适第一次回望自己近20年的生命旅程,这一回顾,他对母亲的感情便也完全不同了。不久后,胡适提笔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信里他告诉母亲:自己将去考取留美庚款官费生。
信寄出后,胡适果然一心备考。备考期间,他一直沿用母亲幼年时带他读书时的作息表。因为胡适本身的学问底子深厚,加上备考充分,他顺利考取了1910年的留美庚款官费生,并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儿子考上后,冯顺弟高兴极了,她甚至为此专门跑到祖宗祠堂去祭了一次祖。
在回复儿子的报喜信里,冯顺弟叮嘱道:
“你到美国后,宜勤寄家信,每月至少必须一次,每年必照两张相片寄家,切勿疏懒……你此出洋,乃你昔年所愿望者,一旦如愿以偿,余心中甚为欣幸……一切费用皆出自国家,则国家培植汝等,甚为深厚。汝当努力向学,以期将来回国为国家有用之材,庶不负国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这封仅仅百余字的家书,后来成了让胡适回味一生的存在。前往美国时,胡适便一直揣着这封家书,对他而言,这封家书有太多意味了。
胡适留美期间,正是其母一生中最艰苦的岁月。就在送儿赴美这年,她的父亲金灶病逝,她家里的两个妹妹、弟弟也相继去世。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胡家最后一个店业——位于汉口的酒盏也荡然无存。
所有的打击,几乎一齐向冯顺弟涌来了。而此时,本可作为其依靠的儿子却远在大洋彼岸。重重打击面前,冯顺弟病倒了。
病重期间,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业,冯顺弟还强撑着拍了一张照片备用。她对家人说: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间的冯顺弟已经做好了和儿子诀别的准备。可此时,大洋彼岸的胡适却对此浑然不觉。
冯顺弟病倒后,和胡适定有封建包办婚姻的江东秀竟不顾一切前来照顾未来婆婆。在江东秀的照顾下,冯顺弟竟奇迹般地康复了。